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另外, 从交际效应的角度来划分, 歧义可以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歧义可分为暂时性歧义和永久性歧义。
关于歧义的类型虽然研究的比较多, 但是并不等于已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事实上, 目前各种划分的方法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比如从书面语和口语的角度来划分歧义的类型, 首先会遇到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身的界限不好分清的问题。
其次, 许多口语歧义到了书面语里仍有歧义, 反之亦然。
比如: 他借我一本书, 借有“借入/ 借出”不同的意思。
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有歧义的。
而像吴英才的分类体系, 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
他用来划分歧义的标准是多种多样,词、词组、句子歧义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的, 修辞性歧义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的, 标点歧义却是从语义的角度而言的。
虽然不同的学者给歧义划出的类别往往差别很大,但从他们各类歧义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各家的内容又相差无几。
类型划分的多样化主要因为现代汉语的歧义的确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
不仅涉及语言内部的原因, 也涉及语言外部的原因, 包括语音、语汇、句法、语用各种因素。
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 彼此之间的交叉纠结广泛存在。
三、歧义的消解。
歧义现象会使人产生误解,甚至影响交际。
那么,如何消除歧义呢?具体来说有两种手段:句内调整和句夕朋整。
(一)“句内调整”是对歧义句本身进行修改。
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换用意义明确的同义词。
例如:小吃店关门了。
(有歧义)修改为:“小吃店停业了”或“小吃店打佯了”。
(无歧义)
2.添加词语。
例如:学生家长都来了。
(有歧义)修改为:“学生和家长都来了”或“学生的家长都来了”。
(无歧义)
3.改变语序。
例如:3.1小张和小王的朋友。
(有歧义)修改为:小王的朋友和小张。
(无歧义)3.2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有歧义)修改为:连校长都不认识这个人。
(无歧义)
4.改变句式。
例如:屋里摆着酒席。
(有歧义)修改为:酒席摆在屋里。
(无歧义)
5.加用标点以明确停顿。
例如: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有歧义)修改为:“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或“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无歧义)
(二)句外调整。
就是利用上下文,依照实际情况与思维规律做出调整。
情景语境可以帮助确定句义。
例如:“他过去了。
”这句话,在河边说和在医院里说意义完全不同。
再如:在饭店里,一位顾客落座后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很显然,这句话中的“炒肉丝”指的是一道菜,决不会误解为他要去炒肉丝。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上下文,对所说内容起到限制作用,从而消除歧义。
例如:1.我借池一本书。
(有歧义)*我借他一本书,他还没还我。
(无歧义)2.鸡不吃了。
(有歧义)一鸡不吃了,咱们吃鱼吧。
3.你贵姓?”—“‘我姓劝助g”,既可能是“张”,又可能是“章”。
为了避免妓义,可以增加词语,进一步说明。
(张,弓、长,张)
四、歧义未来的趋势与方向
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在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上。
在探究歧义成因和分化歧义过程中提出并发展了语义指向、词类再分类和句法成分再分类理论,逐步完善了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和副词辖域理论,引进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理论,推动了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研究。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歧义现象比形态发达的语言更具普遍性,以歧义研究为突破口能揭示许多掩盖在同形的表层结构下精细微妙的语法规律,增强汉语语法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
这决定了汉语的歧义研究在语法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歧义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机器优选语义、识别歧义、预见歧义,从而提高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自动分词的速度和精度。
歧义研究对于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准确表情达意,避免误解和曲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汉语的歧义研究,成果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今后的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似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演绎分析,增强歧义研究的系统性和预见性;(2)重视调查分析,从心理认知角度解释歧义现象;(3)重视动态分析,考察影响句法结构自身致歧能力和消歧能力的动态因素和件;(4)重视定量研究,特别是歧义度的研究,对歧义现象做出精密化的描写;(5)重视口语歧义研究,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歧义间题;(6)重视歧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拓宽歧义研究的视野;(7)重视应用
性的歧义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中遇到的间题。
五、结语
歧义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可以产生在语言的语汇、语法、语义和语境层次。
产生歧义的原囚复杂多样,并且歧义现象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歧义现象的分析,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样才能把问题阐述得更清楚、更透彻。
本文探讨的歧义现象不可能涵盖语义歧义的所有方面,文中列举了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这也不是绝对的。
对于具体的歧义句,可针对歧义产生的原因,选取相应的方消除其歧义法,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