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许宁许芳珍陈胜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价值观及思想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影响,而对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以减少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从大学生的视角审视和研究网络亚文化,正视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主动接受网络亚文化,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够被网络主流文化所接纳,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会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违法犯罪。

在互联网中,大学生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一种特殊文化———网络亚文化。

目前,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QQ或MSN聊天、恶搞和网络文学等,都可以算作是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其中网络流行语和恶搞是它的两大主要内容。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认知五彩班澜的世界,在这虚拟世界里,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语言。

他们用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表达自我,张扬内心,满足了个体的需求。

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恶搞来源于网络却又超出网络本身的局限。

网络中恶搞无处不在,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明星,小到芝麻蒜皮,打架斗殴,邻家小妹。

与流行语一样,恶搞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

它的基础是开放,它的核心在于分享,它的价值在于精炼浓缩,无需触及灵魂,却又简单明了,直接大胆,令人躲避不及。

就像法国思想家保尔·利科说:“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二)网络亚文化的特点一是边缘性。

网络亚文化群体中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避开家庭、不忠实的、行动较为诡秘的群体。

他们交流、交往、学习、休闲多以网络为主,由此而形成的网络亚文化游离于网络主流文化之外,成为弱势的、次要的边缘网络文化。

而这又恰恰成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最合适的文化形式。

如网络聊天、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等充满诱惑力的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

二是时尚性。

网络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千百年的生活、工作、交流传统,延伸了人类活动的现有空间。

网络所具有的跨区域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使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追求的年轻人,成为时尚文化名副其实的创造者,推动着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

如“快闪暴走族”,以游戏的姿态,体现一种时尚和角色扮演,反映青年人回归社会群体、崇尚自由、宣泄情绪、表现颠覆常规和重塑社会秩序的内心冲动的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形式。

三是颠覆性。

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颠覆权威的欲望最强烈,但是这种反抗性在现实中却常常得不到发泄。

网络匿名交流恰好为大学生的自我宣泄与反抗欲望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网络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青年人常常否定或者说不追随主流文化,对网络主流文化价值规范往往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具有强烈的反主流文化倾向。

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当代“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血案为母题,批评、颠覆、移置和篡改了原作的语义,将个性张扬到极致。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网络亚文化迅速形成,并且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这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一是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接受主流文化熏陶提供新的载体。

亚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很难寻求到生存空间与土壤,而网络社会由于自由、开放、没有疆界的特征,使大学生能够得以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限制的观念、行为移植到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社会成为网络亚文化繁殖的主要土壤。

随着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日益增强,很多本来被视为异类的网络亚文化行为也开始为社会所接纳,当这些网络亚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时候,大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更多地接受了主流文化的熏陶,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日渐弱化,主流文化就能够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网络亚文化发芽生长的肥田沃土。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深层次地文化交融,缩小心与心的距离,缩短思想与思想的交汇路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舞台和成长空间,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文化文化空间2012年3月刊改革与开放的作用。

网络亚文化已将大学生紧紧相连。

只要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让大学生找回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再徘徊和游离于社会的边缘,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中的一切文化创造或欣赏活动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张扬个性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

网络亚文化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常以自己的前卫、创新,在网络世界展示真我风采,强调个体的价值,“我”是最重要的,“我”与众不同,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认为满意的表现与快乐让更多人分享。

网络亚文化以其生动、新奇、高效等特点吸引着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追逐,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一是网络亚文化易于使大学生背离主流价值观。

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

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消极的网络亚文化正是网络时代赤裸裸的“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极容易被消极的网络亚文化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观念淡化,背离主流价值观。

二是网络亚文化凸显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经常上不良网站、网络成瘾、沉迷网游、荒废学业、盲目网恋、网上受骗、网络犯罪等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因网络问题而诱发的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也屡见报端。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亚文化,提高网络信息辨别力,已成为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一大难题。

三是网络亚文化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征,使得一些大众传媒、运营商和网吧道德沦丧,为了获得可观的收益,向大学生兜售充满色情和暴力的新闻、图片、音像制品、游戏等,使得一些大学生深受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侵蚀,甚至患上了“网瘾症”。

特别是那些含有血腥、淫秽内容的网络游戏,仿佛“吸血魔鬼”,死死地缠住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拉他们下水。

三、应对网络亚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与建议(一)加强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研究网络亚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再次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原则,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为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互联网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网络的时代,大学生用“比特”符号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大学生自己的亚文化。

因此必须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网站建设,努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加大大学生网站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有益信息。

三是及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参与,减少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传播。

(三)加强网络信息素养培育,提高大学生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培育是培养大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知识、识别网络信息需求、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分析评价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信息、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的活动。

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是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是培养大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培养大学生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要引导大学生浏览权威网站,确保网上资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要引导大学生在网上发现问题,对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要及时与大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由自我认识、体验上升到有效运用网络亚文化信息的能力。

四是培养大学生自制和慎独的能力。

要培养他们具有自制和慎独的能力,在没有旁人监督控制的情况下,也能遵守网络公德,做到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侵蚀,做一名合格的“网络公民”,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四)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开放的心态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网络亚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两面的,既有积极之处,也有不利之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网络亚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的成长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