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犯罪片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享受。
而对于我这个小小影迷而言,心中自然有着太多值得我回味的经典作品。
不论是科幻、悬疑,亦是犯罪、爱情,每一种电影类型里都有那么几部为我所钟爱。
而其中最让我欣赏的就是犯罪片。
如今的电影种类繁多,一部电影往往不再单纯地属于某一种类型,经常同时混合了几种元素于一体。
犯罪片可以理解为警匪片,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
而我所谈到的几部电影也绝不仅仅像“警匪”二字这么简单,多少夹杂着悬疑与惊悚的成分。
一、犯罪片的永恒经典——《教父》电影由马龙·白兰度与阿尔·帕西诺联袂出演,年代也较为久远,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大学里,这部影片我一共看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经典。
故事讲述了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首领“教父”维托·唐·柯里昂,带领家族从事非法的勾当。
劫持、暗杀、出卖,黑手党家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于是,血雨腥风的黑帮斗争开始上演。
影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复杂却又有序的人物关系体系,家族三代,逐渐展开,清晰可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被导演精湛而细腻的大手笔而折服。
首先,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人物的塑造,既包括其外表,又涵盖其内在。
这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无疑是由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第一代“教父”的形象。
经典的着装:一身黑色正装,内置白色衬衫,脚穿一双黑色皮鞋,左胸前的一朵深红色玫瑰格外显眼,形象鲜明。
红与黑的搭配,无不处处彰显一代教父应有的威严与庄重。
教父在外处事谨小慎微,对家人又是格外的亲切,俨然的一位优雅绅士。
有他在,就有平衡与友谊,人们敬仰于他,同样敬畏于他。
每一次的摆手,夹杂着模糊而简洁的话语,甚至于他的每一次抬眉,我被教父的每一个动作而深深吸引。
还记得教父给小儿子迈克的最后的那句忠告:“我花了一辈子,就学会了小心。
那女人和孩子能够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
”我想这也是教父给所以正在为事业而奋斗的男人的一句忠告。
当然,影片中的其他几个角色同样各具特色:小儿子迈克的穿着与教父的整体感觉相似,正应着他内敛的性格,似乎也隐喻着他未来的走向——成为第二代教父;大儿子衣着随意,颜色偏浅,同样合乎他的莽撞个性,就像是一匹烈马。
其次,绝佳的背景音乐。
电影的背景音乐是尼诺·罗塔所作的《柔声倾诉》,演奏者所使用的是乡间悠扬的曼陀林,乐器的声音类似于中国的柳琴。
舒缓而忧郁,烘托着影片的每个情节。
每当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束之后,背景音随之响起,使人回味无穷。
同时,也使得身为观众的我逐步地深入了其中的剧情。
最后再谈下影片节奏。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偶尔具有的时间跨度,却又来的顺其自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前后节奏的鲜明对比。
两个半小时有条不紊的影片过后,收尾阶段却是格外的紧促。
交替的刺杀画面指向同一个主题——复仇。
而与之同步进行的则是小儿子迈克在教堂中为其姐姐的孩子洗礼,我想这也隐喻着另一个主旨——重生。
整部影片给我第一感觉是直白而质朴,而又绝不夸张,无形之中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它似乎告诉了我这才是真正的黑帮。
总体来说,《教父》之所以让我难忘不仅是因为故事的完整性与清晰的人物关系,更是其中成功塑造的“教父”形象将我吸引,经典的着装、复杂的内心。
这样的一个人物,无论虚实与否,都将在我的心中永存。
二、黑色的惊悚犯罪之作——《老无所依》个人以为这是科恩兄弟最杰出的作品,我想这部电影同时可以算作是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了。
记得之前还看过科恩兄弟的《冰血暴》以及后来的《阅后即焚》,格调与《老无所依》有几分相似,带有浓重的讽刺意味和些许的黑色幽默。
而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更是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
影片多半的时间留给了杀手与牛仔之间的对峙与周旋的讲述上。
而在数次的交锋过后,勇敢的牛仔却意外地死在了街头暴徒的手里,多少有些讽刺的味道。
首先,在人物方面,影片塑造了一个绝对让我印象深刻的反面角色——冷血杀手。
最初我以为电影的主角是西部牛仔,后来才知真正的主角是那位老治安员,也就是最初我把他误以为是旁白者的人。
而作为对立面的杀手,无疑是整部影片的浓重一笔。
我很惊叹科恩兄弟选择了哈维尔·巴登这样一个演员来担当杀手的角色,外貌上就给人一种震慑。
而配合着他所使用的那两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器,这个“恶人”已经彻底地吓到了我,让我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其次,影片线索的深刻性。
在我第一次观看这部作品时,几乎是没能看懂。
而后又看过两遍,方才体会到这部电影在线索方面的绝妙。
表面看来,最直接的线索就是那笔横财200万美金,牛仔在得到这笔钱之后变开始了逃亡的生涯,而杀手和黑道上的人则开始了对这笔钱的追逐。
这样看来倒也合理,然而我想,真正的原因却远远超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层面。
科恩兄弟真正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败在了“人性”的弱点上。
杀手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他没有多余的欲望,而往往这样的人是可怕的,我想这同样适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只懂得杀戮,不为金钱,不为荣誉,那么我们便只有了绝望。
后来想到,或许这也是对于作为观众的我的一种嘲弄。
再者,独特的影片氛围。
当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一直伴随着一股紧张的情绪。
人物的突然出现,声音的突然响起,如此的赤裸裸,而不带有任何的修饰。
所以,我也经常被这突如其来的影像所惊吓。
另一方面,影片在氛围营造上还有一个特点——无背景音乐。
这样一来,镜头不带有任何过渡,硬生生地摆在我的眼前,这就更加深了其“惊悚”的特点。
整体来看,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令人窒息的,使人压抑的。
它以紧张的节奏牵动着我的心弦,不能留给我一丝喘息的机会。
而当整部电影结束时,却又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当然,我的心头也围绕着一层浓厚的阴霾,总觉得在影片点到即止的背后,需要我去进行太多的反思,对社会,对人性。
三、超凡的动作犯罪影片——《罪恶之城》谈到这部影片,不由地会让我想到另一部风格相似的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杀死比尔》。
至少在手法上,两者有过多的类似。
毕竟是同一个导演所拍然而,我以为较之于《杀死比尔》,这部影片更胜一筹。
《罪恶之城》改编自一部同名漫画,由三个故事组成,简而言之就是:罪城、狙杀和黄杂种。
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虚拟的罪恶之城,在这里,警察和暴徒已无分别,暴力摧毁了一切,同时也保护一切。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点:手法夸张,风格标新立异。
在我观看开头的时候,心里就认为:简直就像是漫画!黑白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许多镜头都有着一种粗犷的凌厉感。
在影片的色彩方面,除去黑白外,主要还有红色。
影片的开头,女郎衣着红色的晚礼服,与周围的一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眼前一亮。
我想,红色既是代表了女性的美,同时也寓意着杀戮,寓意着血。
而后的情节中,唯一的红色除去女人身上的,就只剩下男人流的血了。
而到后半段,大量的出血又用白色代替,这样一来也就削弱了画面原本的血腥的味道。
同时,音效方面也着实的精彩。
每个男主角的嗓音都像是一个低音炮,深沉得像是有人在我的耳边低语,铿锵有力台词再配合着超炫的画面,那观看时的感觉简直就像是过山车。
当然,影片在情节的布置上也略显独特。
看似毫不相关的三段故事,其实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或许这就是电影里面的“倒推法”。
三段故事分别大概说明的是美女与野兽之爱、同伴战友之情、父女之爱。
所以说,三个故事共同指向一个字——爱。
然而在观看之余,我发现了这部影片的一点不足。
角色之间的打斗动作虽然暴力血腥够劲,却缺乏中国功夫的那种美感。
我想或许在这方面《杀死比尔》做的更为出色,毕竟在那部影片里运用了许多中国功夫。
整部影片,风格独特,画面粗犷,手法夸张。
其中的暴力太过极端、血腥,让人匪夷所思。
在视觉与听觉上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甚至于一种亢奋。
然而,在实际意义方面,亦或是思想层面上,个人感觉是较为浅显的。
至少没有之前介绍的两部电影内涵来的丰富。
个人觉得犯罪片,就其整体来说大都是男人的戏,每一部经典犯罪片都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
我也乐于享受这些经典给我带来的乐趣。
犯罪片的发展史犯罪片起源于美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好莱坞发展起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的《火车大劫案》,而它的真正形成则出现在无声电影的早期,D.W.格里菲斯的《猪巷火枪手》就是其中的典范。
1927年,约瑟夫·冯·斯登堡的《下层社会》确立了许多犯罪片的标准程式并从匪徒的视觉展开叙事。
刘易斯·迈尔斯通的《大骗局》、鲁本·马默里安的《大街小巷》和泰·加纳特的《坏同伙》使犯罪片初具规模。
随着1930-1932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和“禁酒时期”的到来,刚刚脱离无声电影时代的犯罪片也成为吸引观众的流行娱乐样式。
有声片正好迎合了犯罪电影的兴起,完善的声音技术和灵活的摄影机也促进了犯罪片的发展。
1928年出现的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声片(即包括对白,音响和音乐)就是犯罪片《纽约之光》,而三部伟大的经典犯罪片(也是最早的有声对白片)标志着这一类型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犯罪片的热潮。
40年代的犯罪片对黑帮分子采取了一种更为谴责性的立场,并发展成为对黑帮分子犯罪心理方面的关注,在劳尔·沃尔什的黑色犯罪片《白热》中,詹姆斯·卡格尼扮演的心理变态罪犯就具有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
50年代,犯罪片开始被名副其实的黑社会帮派有组织犯罪所代替,并包含有激烈的动作,真实的场景和丰富的人物性格。
50年代仍然沿用了战争时期黑白分明的道德标准,将黑帮分子描绘成纯粹的堕落和罪恶,如唐.西格尔的《娃娃脸尼尔森》。
但在60年代出现的对现存体制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抵制,导致了将黑帮分子复杂化和人性化,他们被看做既是危害社会肇事者又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邦妮和克莱德》就是突出的例子。
对黑帮犯罪描写的复杂化和同情倾向进一步表现在70年代兴起的“黑手党”影片里,而早在1954年,影片《纽约机密》便已首次将“黑手党”犯罪展示在主流电影当中。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美国艺术电影的一个高峰,《教父》、《骗中骗》等优秀犯罪片在美国电影史上粉墨登场。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国往事》等犯罪片成为电影史上经典。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拍摄的《教父》及其续集《教父2》都史诗般地反映了黑手党犯罪家族的暴力犯罪。
《教父2》还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科波拉还在16年后执导了不那么成功的《教父3》。
由马丁.西科塞斯拍摄的著名黑手党犯罪三部曲《残酷大街》、《好家伙》和《赌城风云》以及由塞尔乔.莱昂内呕心沥血的绝笔之作《美国往事》都是同一时期的犯罪片经典。
90年代,年轻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编导了后现代风格,极端暴力的犯罪片《落水狗》和《低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