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2)敏感度检查
• 是指证实敏感度分析所得信息与最终的结论、建议相关联 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确定最终结论是否受数据、分划方 法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进而评估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 敏感度检查一般用于下述的假设、方法或数据:分划原则、 边界设置与系统定义,影响类别的选择、分类、物征化、 数据质量等。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缩写为LCA), 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全过程(从原材料获取、设计、制造、储 运、使用直至最最有权威的、最新的生命周期评价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其ISO14040标准(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 框架)中给出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系统内从原料获 取到最终废弃的连续且相互关联的各个阶段。生命周期评价: 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 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
• 第一,选取并使用特征化因子,将生命周期影响 结果转化为普通单元;
• 第二,将转化为指示结果的生命周期影响结果进 行集合化。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2、选择性元素
• (1)标准化 • (2)分组 • (3)定量 • (4)数据质量分析
1)权重分析 2)不确定性分析 3)敏感度分析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 评估由三部分构成:完整性检查、敏感度检查、 一致性检查。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1)完整性检查
• 目的在于确保解释阶段所需的信息及数据具有完 整性、可用性。
• 完整性检查需使用一个核对清单,清单中应包括 清单参数,如能源、材料来源、废弃物、生命周 期阶段和过程、类别指示等内容。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国际环境毒物学与化学学会 (SETA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 。
• 国际环境毒物学与化学学会(SETAC)定义:通过对能源、 原材料消耗及废物排放的鉴定及定量化来评估一个产品、 过程或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担的客观方法。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生命周期评价是评价一个产品 系统生命周期整个阶段(从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到产品 生产、包装、市场营销、使用和产品维护,直至再循环和 最终废物处置)的环境影响的工具。
(2)建议 建议应立足于最终结论且其结果应是合理的、符 合逻辑的。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一)二维矩阵分析方法
•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 肃忧虑”
•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 的正式挑战
•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 的重要飞跃
•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 里程碑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把“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 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1、重要结果的验证
• 目的在于通过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的结构化,进一步对重要 结果加以确定。
• 验证由信息识别与结构化、重要结果的最终确定两部分构成。 •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阶段所得结果应包括四类信息: 1)影响评价结果应与数据质量信息汇总,并将结果以恰当方式
加以结构化。 2)方法的选择,如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中的类别指示及模型,生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 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 相适应。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清洁生产可以避免和减少末端治理不彻底造成的 二次污染。
2、清洁生产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改变“环保 就是花钱”的错误观念。
• 在确定研究范围时还应足以保证研究的广度和深 度与要求的目标相一致。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清单分析
• 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初步处理阶段,是生命 周期评价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部分 中发展最完善的一个部分。
• 清单分析中,任何产品和服务都应作为一个系统来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所有过程要包括在系统的边界内,系统边界 外的所有区域都是系统环境。
• 3)影响分析:把生命周期评价输入输出基于单元过程组 的影响程度排序。影响程度分别以A、B、C代表。
• 4)异常评估:以先前经验为基础得到的异常结果相对于 预期或常见结果的偏离值。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2、评估
• 评估与验证是两个同步的过程,评估的目的是形 成并增强前期阶段(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生命周 期解释的第一阶段)结果的可信度及可靠性。
列标准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产 品设计制造、包装储运、销售使用,直到最后废弃处置的 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过程。
• 所谓产品系统,实际就是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功能而 由物质和能量联系起来的单元过程的集合,例如原材料采 掘、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和产品用后处理等 过程的集合 。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3、结论和建议
(1)结论 应与生命周期解释阶段的其他要素互动地得出结 论,此阶段应包括下述内容: 1)重要结果的验证; 2)评估完整性、敏感度和一致性,所用的方法及所得的 结果; 3)作出预备性结论并检验预备性,结论与研究目标、范 围要求的一致性; 4)如果预备性结论满足一致性,则将其作为完备结论加 以报告,否则返回重要结果的验证。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 基础
2020/12/10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 早期反思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评价的框架(ISO14040:1997)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一)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二)清单分析 • (三)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 • (四)生命周期解释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部 分。它为研究的范围、前提和限制性条件提供了 一个前期的界定。
• 当生命周期影响结果与多个影响类别相关联时,应进行生 命周期影响结果的区分。
• 其中包括:并行结构的区分,如二氧化硫在酸雨及人类健 康两个影响类别间的划分;串行结构的区分,如氮氧化物 可同时分配到地表臭氧形成和酸雨两个类别中。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3)类别指示结果的计算(特征化)
• 指示结果的计算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框架一般由若干法定要素构成,它们 可将生命周期影响结果转化为类别指示结果。此外生命周 期影响评价还包括一些选择性要素。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阶段的要素构成图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1、法定要素
• (1)影响类别、类别指示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 生命周期影响结果是指包括跨越系统边界的物流、能流在内 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输出,如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NOx)等能导致某种环境影响的因素。
• 研究目标应阐明:依据研究结果将做何种决定, 需要什么信息,达到何种细节水平和为了什么目 标 ,特别还要考虑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是用于公 司内部提高系统的环境性能,还是外部使用,例 如影响公共政策。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 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中,要考虑以下要素并做清楚 的描述:产品系统的功能与功能单元,所研究的 产品系统及系统边界,分划程序,环境影响类型, 影响分析方法及后继的解释,假设条件与限制条 件,原始数据质量要求,批评性评议类型,研究 所需的报告类型和格式等。
(四)生命周期解释
• 生命周期解释是清单分析与影响评价二者结合的生命周期 评价阶段,目的在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解释局限性并 提出建议,且以一种明晰的方式来汇报生命周期解释结果。
• 生命周期解释由三个要素构成:对生命周期影响及其评价 结果中重要结果的验证;评估完整性、敏感度和一致性的 检查;结论、建议和报告。
(3)一致性检查
• 是证实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或几个选项之间的假设、方 法、数据是否相一致,并对假设、方法、数据与目的、范围 的一致性加以验证的过程。
• 一致性检查需核实以下内容:
1)数据源的区别:如选项A的数据来源于文献,而选项B的数 据源于原始数据,则二者不一致。
2)数据精确度的区别 3)技术范围的区别 4)数据时效的区别 5)地理范围的区别
• 特征化是用特征化模型通过描述生命周期影响结果、类别指 示及类别端点间的关系来反映环境结构。特征化因子往往可 从特征化模型中获得。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2)结果分划(也称结果分类)
• 分划(分类)是将清单分析中的输入输出数据分配到各影 响类别中,恰当的分划(分类)是评价正确性和有效性的 保证。
3、清洁生产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 总之,实施清洁生产体现了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可以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障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环境管理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二)生命周期评价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