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越是长大,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读的书越多,越能发觉自己的无知;每当底下头,俯视自己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的浅陋之处;在不断的厌恶自己的同时发现了,作为没有傲人天资的平凡人,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一种是怎样的沉淀。

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把成大事大学问的人的一生划分为三重境界或是三个阶段,这作为一个文学常识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听老师讲过了,然而,只有到了好多年后的现在才渐渐的开始领悟到,那三句话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生对命运乃至对世界本身一种深刻的洞识。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将那三重境界用于成大事者身上的,但我想,先生虽说成大事者都经历了此三重境界,但未说经此三重境界者皆可成大事,所以这三重境界也就未必就是只有成大事大学问才独有之境界。

故我虽未必有大才华大见识,亦未必有成大事的潜力与契机,但凭借前人智慧与自己的思考,谈谈自己对这三重境界的看法,以及从中感悟到得某些可用来借鉴的感受,应是可以的。

所以,虽然我尚且不知道以自己浅陋的思想是否能把握到其中的真谛,也不清楚自己把握到的与先人本意相差多少个十万八千里。

但即便是错误的理解,作为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并非有什么可耻之处,全当借助权威给自己壮声势了。

不论怎样,在将成功的人生看做三个大的阶段上,我的看法因该是和王老师是一致的,就冲这个共同之处,他人也不能说我是胡说八道,顶多,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第一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说是“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这句话固然表明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能忍受得了寂寞,但却并没有说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都能成大事,作为一个自认为与寂寞挺有缘的也在不经意间磨练出善于与寂寞为伍的能力的家伙,我不禁有些沮丧:“耐得住寂寞”或许是成大事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却并非唯一的条件,也就是说尽管我可以耐得住寂寞,但我依旧未必能够成大事。

哎,但话虽如此,但我想不管有没有本事、成不成大事,寂寞本身铁定并非是一个惹人喜欢的东西,否则的话也不必用那个“耐”字了。

其实说是忍受得了寂寞,也只不过是没有办法而已,事实上我并没有去选择忍耐还是不忍耐,而唯一让我可“耐”住寂寞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因为在选择之前寂寞就已经存在了,仅此而已。

那么,除了寂寞,成功的人生在第一个阶段还需要些什么呢?在我看来,比起寂寞,人生在最初的阶段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沉淀。

试想一下,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走在路上,偶然间抬头观望,却发觉不知何时起碧绿的树叶已经开始慢慢的凋零,待到自己此刻察觉之时,满树的碧绿已基本上消失殆尽,只留下空疏的干枝与满地的落叶,哦,原来一直萦绕在自己耳边虽说不能引起自己注意却又悄悄波动着自己内心的,是那来自脚底,踏碎枯叶的声音。

一时间,有风吹过,又带走几片落叶,那夹在其中淡淡的寒意虽然早已有所感觉,但却并未放在心上,又是到了此刻才发觉,东风已尽,又到了西风吹鼓的时节……
感觉到了吗?自己的渺小与世间的无常?
感觉到了吗?不会等待自己只是一味的奔流而去的时间的洪流?
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一片落叶呢?
在那滚滚的万丈红尘里,只能依靠风的吹动,而无法选择自己要去的方。

广大的世界舞台上,那一波接一波,一批接一批的演员,无法用意志改变的永不停歇的交替,自己就身处于其中。

那么?自己在这个舞台上,在这短暂的交替中,又该饰演怎样的角色?又会遭到怎样的安排呢?看着脚下的落叶,闪上心头的定是那古今不知多少英雄豪杰曾经感受过的:一丝恐惧,一缕忧愁,一阵迷惘和一串惆怅。

只有在这种心境下,所说的寂寞,才是有意义的。

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所谓的真正的寂寞与孤独。

我说了,没有人愿意寂寞,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孤独。

但在自我意识觉醒那一刻,当自己第一次真正的与整个世界相对时,便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那样的虚幻,那样的不真实,那样的令人无奈。

创造出自己的世界竟然在之外;和自己同为人类的个体看似相似但距离却最为遥远;至亲的父母亲人拥有着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只能通过话语来进行的表达却发现话语是这样的贫乏。

在一片巨大的异样感中孤独存在的自己,在茫茫人海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的自己。

相同却又不同,不同却又相同,相同又想不同,不同又怕不相同,在一片纠结中,在万丈红尘里中,茫然面对着一切,面对着自我。

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即是塑造自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寥寥无几。

因为人格尚未确立,自我也还未与世界分离,在一系列不为自己意志所决定的客观条件下,自己出生、成长、游戏、学习,人格慢慢的完善,自我慢慢的独立,慢慢的学会了区分,学会了选择,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然而,就像在我们认识世界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一样,在我们认识到自我之前,自我也已然成形。

所以,说这是是塑造自我的阶段,不容说是自我被塑造的阶段更为贴切一些。

正如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

但每个人的性格又非自己所能决定,所以归根到底所谓的命运似乎和个人意志并不相干。

但事实上,面对命运我们也并非这样的无力,为什么?因为性格虽非个人所能决定,但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尽力的改变、去塑造的。

人的伟大之处便是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将具体的行为加以抽象化概念化,再配合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可以借助过去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估计、评价与预先的改造。

所以说,世界本身给予我们的环境限制,恰恰也是我们自我意识的来源,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即使被创造者,同时亦是创造者,当我们脱离了自然对我们的塑造后,接下来的阶段便是自我塑造的过程。

而这种自我的塑造对于每个人一生的影响起着比自然塑造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自然与环境所形成的其实不过只是外界所给予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意志与努力所塑造才是自己所能拥有的。

虽然世界给予每个人的东西不一样,但无疑它所给予的要远远超出我们自己所能拥有的,能否更多的接受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东西看的就是在脱离蒙昧后每个人所作出的对于自我的塑造。

没错,虽然世界在你我出生只是便以决定了我们的形状,但它却并未限制我们的大小与质地;虽然我们的出现是被决定,但出现后的我们确实可以为自己做出绝定的;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所能达到的高度,并不会因所在的方向不同逆风与否而失去选择的余地。

而且,也正因我们是被限制的,所才会是自由的,也正因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性格,所以命运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可接受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象征着世间的无常与人类自我的渺小,由此而引发的便是对于世界本质存在的追问与自我意义的追寻,这种追问与追寻带来的必定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以被创造之身探寻创造之源,以自身为对象创造自身;以有限之身仰观无限之境,以无限之精神反观有限之存在;领悟到一切的意义终究只是荒诞,一切的存在终归不过是虚无。

无言以对,只能独上西楼,寒风吹过,激起一片萧瑟,在一片无奈与苦涩中,在追问与追寻痛苦的挣扎中,将视线放向远方——
无尽的旷野,无限的苍穹,茫茫的地平线,慢慢漂浮着的云端。

一时间,心中猛然顿悟,在追寻与追问之中,在创造与被创造之前,在无限与有限之间,那联系着有和无,生与死,梦与现实支撑着我们的一切却又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最初也是最终的真实——
爱与美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