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徐江与中学生对话《人生的境界》——中学语文课教学境界的“觉解”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怎样开发利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潜在的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各段所谓的关键词,然后又由学生循章摘句用冯友兰的话作出相应的解释。

那么怎么解读才有更大的收效呢?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笔者曾到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与学生及语文教师共同研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随后,《天津教育》杂志社与天津大港一中就这篇课文又组织了一场研讨会。

前后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深入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共计12个问题。

本文是我们的对话课志,对话历时60分钟。

这篇课志就是我与学生的对话实录。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1.在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有哪些生词?如何认识“觉解”、“人生境界”、“道德”的内涵?学生:没有什么生字。

觉解:人做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做。

境界:做的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

道德:有觉解的基础上,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

徐江:语文课,基本任务有四——识字、积理、冶情、致用。

识字,解词,这是最基本的任务。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这一点都已淡化了,或者说消弱了。

这一点从同学们的解词中可以看得出来。

同学们只会照着书本抄某个词的解释,不能从词的本义与课文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话语准确解释有关词语。

当然,这不能怪咎于学生。

很显然,这体现出教学方面的缺陷,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从基本的方面入手,因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孱弱。

我在这里选择这三个“词”入手,不但向同学及中学老师展示如何注意语言素质的提高,而且要认识从语言问题入手,准确地理解、解释有关概念,并由此进入对文本本身的探究和认识。

直接说,这三个“词”是本文的三个关键概念。

对他们的探究将是我“撬”开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文章破绽、缺口的线索,由此将为后面质疑这篇文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

下面我来解释这三个词。

①觉解:“觉”,上面是“学”字,让孩子们明白事理,也就是使之“明悟”。

下边是“见”字,“见”由“目”与“儿”(其实是“人”)组成,表示人用眼睛看到了,所以引申为“发现”、“见解”。

这样上下合起来就是有所“悟见”,有所“认识”。

“解”这个字更清楚,“角”、“牛”、“刀”,这就是宰牛剔骨,“分解”之意。

由此自然引申出“分析”、“理解”。

所以,“觉解”就是“觉悟理解”。

同学们的解释是对的。

②道德:“道”,“导引”的“导”。

“德”,又作“悳”,由“直”与“心”组成。

“直”,视正行直。

“心”有良心,有人性。

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显然“德”是“目标”,“导”是一种使人趋向“德”的力量,是所走的“路”,即“道”。

如果我再把“道”这个字依古人会意法拆解的话,“道”从“辶”从“首”,那么就可意会为“道”是人们用头脑指挥自己沿着一条该走的“路”,把自己“导”向一个很正很直很有良心很有人性的目标。

把这一切再归纳一下,所谓“道德”,就是指一个人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行事。

对“道德”作这样的诠释,不仅是汉字的本义透示出来的信息,而且还与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解释同归一路——“道德给了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规则。

它为我们的欲望和行为设置了界线。

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它还给予了我们作决定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但这种高高在上的、如此没有人情味的‘道德’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很好地刻画了道德规则的隐喻,尼采是这样描述它的:‘一块美德的匾额悬挂在每个人的上方。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80页)用这位哲学家的话再简括一下就是——“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

(罗伯特.所罗门语,同上,第264页)从这样的关于“道德”的诠释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是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否定“利”的问题,特别是“私利”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德”字里面“直”和“正”的要求,它本身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也规定了“质量”的要求,“能力”的要求。

也就是说,把事情办得要相对好一些,才是正,才是直,才是“道德”的。

比如一个医生,他不仅有乐于为人治病的“心”,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解除患者病痛,他才是一个有医德的人,我们不可能把医德的桂冠戴在庸医的头上。

有关“道德”之理解,同学们按照冯友兰的话抄写诠释,你们对冯友兰的“道德”内涵的认识并不错,但冯友兰的解释本身是狭隘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由此便可以在后面直击冯友兰文章的“软肋”。

③人生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境界”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有“境界”,画有“境界”。

我们这里讲的“境界”是人生境界。

搞懂人生境界还得先说清“境界”。

从汉字本身的意涵去讲“境界”,其中“境”字是名词“境”,即“境况”、“境地”,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就是这个意思;“界”也是名词之“界”,即“界线”,如范晔《后汉书》中《马融传》有云“奢俭之中,以礼为界”,意思是说奢侈和省俭的区分标准要以合乎“礼”为“界”。

“境”、“界”二字组成一个词“境界”,根据方才所讲意涵作会意性解释,很显然它是一个褒义词,往往指事物的某种现状从积极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档次。

所以我这样解释“境界”——是指事物的状况从积极方面达到一定的界线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

在这样认识“境界”本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人生境界”。

这个词能否准确解释将标志着对冯友兰这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

根据某些语文老师讲《人生的境界》实录判断,我以为人们并没有将这个词搞清楚,这也就意谓着没有读懂《人生的境界》。

老师讲人生的境界,不明白“人生境界”的含意,这表现了语文教学专业性判断存在极大的缺陷。

关于“人生境界”,可以从冯友兰的文章推究。

这一点他讲的很好,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

这是学此文意义之所在。

冯友兰说:“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阐释中可以体会到“人生境界”的构成——“觉解”的行动及行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升华归纳——“人生境界”——是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

生存意识,就是所“觉解”的,包括生存的追求以及理想的合适的追求手段、方式等,这种“觉解”就是有“境界”的人生之“界线”。

“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对。

人生的境界,是在一种明确意识到的人生精神指导下的生存境况。

它是一种现实的状态,既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含有实践方面的东西。

再抽象一点儿说,“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知其“应然”到应“应然”的“实然”。

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及怎样追求,然后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奋斗,这种人生状况就是他的“人生境界”。

这是讲解《人生的境界》最核心的概念,明白这一问题,将会让我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彻底颠复冯友兰人生四境说。

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同学的解释也只能依赖书本中冯友兰所说。

在实际上,同学们并没有弄懂什么是“境界”。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我在这里所示范的重新表述归纳的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只能照课本背诵一些浅显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应该锻炼自己理解这种哲学化理性概括的能力。

人家外国高中生考大学作文题目是《我是谁》、《自由是否是拒绝一切的权利》、《孤独是否是对人的重大惩罚》,我们能写吗?不是我们同学的思维能力比他们差,而是我们的语文园地中理性思辨的“化肥”太少了。

2.请回答冯友兰在文中讲了什么问题?具体又分哪些情况?学生:人生的四种境界,具体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徐江:一般的读者阅读此文都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人生的境界”,并且具体又分为四境。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们所留下的东西也就是这些。

可是偏偏有人硬说这篇文章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甚至说“精神境界”就是“人生境界”。

在这里冯友兰没有说清楚。

这是此文一大弊端。

“精神境界”≠“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有一定境界的“精神”及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人生实践的“和”。

3.请一一解释上述有关问题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然境界:对自己的行为“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功利境界:行为的“动机”是“利已”的;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不谋已利;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

徐江: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默读,回答得很准确,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要义。

尽管如此,但我的心中还是有一些感慨和忧虑:同学们默读就能掌握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还要领着同学去串读?此外,我们的学生一般只能回答这些表面问题,而转换一种回答方式,即用自己的话语作理性概括就不行,比如前边我所提“人生境界”的诠释,而这才是要紧的。

二、关于课文内容的质疑4.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个问题是分开的吗?理由是什么?讲“道德”是否意味着不谋“已利”?学生:不是分开的。

因为这些问题就像一条链条贯穿在我们生存的道路上,有着顺承的关系,而且交织在一起。

最起码来说“道德境界”的人他要活着就必须去琢磨赚钱。

尽管可以辩解说“我赚钱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

”但你琢磨为自己赚更多的钱,使自己更好地活着的时候,就有为自己的成分。

其实这也意味着讲“道德”的同时,还需要谋“已利”。

讲“道德”与谋“已利”并不一定对立。

徐江:这位同学的思考还是很有深度的。

冯友兰四种境界的划分本来就是他的臆想和杜撰,特别是他所推崇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就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什么“天民”说、“宇宙”说,单纯讲这一切我以为就是一种“灭人欲”的哲学。

因为在这些所谓较高、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冯友兰忘记了“我”,“我”也是人。

忘了“我”也是人,心中没有“我”,那么他就是“圣人”、“超人”,“圣人”、“超人”就不是人,所以这种哲学就不是人生哲学。

在我发的材料中有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她说:“过分为自己,是为自私自利。

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个生灵——自己。

”(《三毛文集.主角》,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大家再看宋人李觏在《原文》中所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

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华书局出版,第8页)我以为作为人的人生哲学里面不应该没有“我”这个元素,不管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

“我”不存在,同样也就没有“他”。

“我”与“他”是相对而存在的。

不能忽视“我”的“利”,“我”的“欲”,否则,就是李觏所说,是“贼人生”,“反人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