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财政学

第六章 财政学


世界各类型国家和 中国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对比
国家类型 1995年世界平均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中国: 1996年全部教育经费 2001年: 全部教育经费 财政性教育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初级:中级:高级 1: 2.7: 3.0 1:2.7:12.8 1 : 1.2 : 2.9 1 : 1.5 : 2.2
教育券制度与浙江长兴县案例
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制度,是米尔顿· 弗 里德曼于1950年代提出的。针对美国公立学校系统 办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现实,希望通过教育券制度,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教育券制度,即政府把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 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以面额固定的 有价证券(即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 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公立学校 或私立学校)就读,教育券可以冲抵学费,学校凭收 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换取教育经费。教育券制度的 推行,给家长和学生更多的选择,也给公立学校更多 的压力。私立学校通过获取教育券,可以获得原先难 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教育经费,与公立学校进行竞争 可以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之上进行。
其他 学杂费 社会集资 社团与个人办学 财政性支出
图5-13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1996-2002年)
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
合计 (亿元) 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 费(%) 预算内 教育经 费(%) 社会团体 和公民个 人办学 (%) 社会捐 资和集 资办学 (%) 学费和 杂费 (%) 其他 (%)
成因
• 扩招、产业化、新校区、高水平大学、形象、政绩
如何解决?
• 上策、中策、下策?治本之策何在?私有化?
0%
1%
2%
3%
4%
5%
6%
5.3.2 科技支出
年份
科技支出/财政支出 科技支出/GDP
图5-14 我国科技支出的相对规模(1978-2003年)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附资料: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是城乡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 有了较大增长,从1978年-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一度缩小到1.83倍。但在此之后,城乡收入 差距总体上呈现出进一步拉大趋势,到2006年城 乡居民收入比已达到3.35,这一差距还远大于改 革前。这还只是显性的数据,据中国社科院经过 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如 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及税费 负担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 五倍,甚至是六倍,已属于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 世界最高的国家
1 : 2.6 : 21.6 1 : 2.0 : 17.1 1 : 1.6 : 11.4 1 : 1.5 : 12.9
案例分析:高校债务危机
负债现状
• 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 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而全国高校目前共有2800亿 元的银行贷款 。 • 典型:吉林大学(“极大” )941万平方米校区和1.7亿元 利息(吉林大学谋大之困 )。2000年起三年内,三家银行 与吉林大学签订了总额为54亿元的贷款协议。吉林大学迅 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 • 朱清时“据我所知,现在一些高校由于借贷太多,每年的 经费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
对私立学校补助(学费补助)
结论:学费补 助后,学费标准降低, 个人的预算线外移成为 AC,与另一条无差异曲 线 I ' 相切于点 E ' ,个人 对教育的消费为 OD ' ,
增加了DD'。
O D D′ 其 他 产 品
A
E′ E I′ I
B
C
教 育
图对私立学校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请比较三种补助方式的补助效果。(P122- 123) 你认为,义务教育采取哪种补助方式较好?高 等教育呢?说明理由。
“三农问题”
•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 问题 • 现今:仍是农民大国 •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产业、弱 质产业 •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
——已制约内需增长
•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 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不可能都靠城市化来 解决
1.教育公共性的体现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它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 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具有正外部性的私人产 品,通常市场无法充分提供。(2)教育通常被视为 “德优产品”(merit goods,又译为“有益产品” “优值品”)。(3)教育作为特殊产品,公共部门 提供教育服务带有收入再分配的性质,有助于社会 公平目标的实现。(4)(指高等教育上)资本市场 在提供教育贷款上可能失效,从而要求公共部门给 学生以相应的帮助 总之,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 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 负外溢性,这是为什么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 力介入教育,都必须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 本原因所在。
I
O
D
D′
B
F
教 育
图6-9 对学生本人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定额补助可能存在的问题
回忆:拐角解及其含义
其 他 产 品
在此说明了什么?
A
E
I
O D D′ D ′′ B F
教 育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收入补助)
其 他 产 品 C
A E′ E I′ I
结论:家庭得到补 助后,家庭的预算线由AB 向外平移至CF,并且与无 差异曲线I‘相切于点E’。 此时教育消费OD由增加到 OD',增加了DD'。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6 1997 1998 年份 1999 2000
文化事业费 文物事业费 广播影视事业费 出版事业费
图5-16
“九五”期间全国文化经费支出
5.4 农业支出
概念: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涉及农业和 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狭义上,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 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农业科技三 项费用支出、农村救济及其他支出等。 广义上,除上述项目外,还包括农产品流通补贴、 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财政扶贫支出、农业税减免等 项目。这里采用狭义上的农业支出概念。 财政为何要投资于农业?——基础产业、弱质产业
3.教育支出规模分析 19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变化呈现以下 几个特点: (1)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规模扩大。
(2)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形成 从非财政经费来源看,近年来中国教育学杂费呈上升
趋势,已经成为第二大经费来源。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6 1997 1998 1999 年份 2000 2001 2002
1996
2262.3
73.89
53.57
1.16
8.33
11.54
5.08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531.7
2949.1 3349.1 3849.1 4637.7
73.57
68.92 68.30 66.58 65.92
53.63
53.09 54.22 5 2.76
6.74
4.81 3.76 2.96 2.44
12.88
12.54 13.84 15.45 16.08
5.62
12.10 12.23 12.78 12.81
(3)教育支出占GDP达4%的目标尚未实现。 根据《纲要》(1993年)的要求,2000年我 国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必须达到 4%。但到2002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仅为3.32%,这不仅远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 5.2%,更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到 2000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应达到6%的目标。
2. 教育支出效应分析 政府部门安排教育支出的三种方式: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定额 补助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收 入补助 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学费 补助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定额补助)
其 他 产 品
A
C
E′ E I′
结论:学生在得 到补助后,学生的预算 线由AB向外平移至ACF, 其中AC部分即为补助数 额。新的预算线ACF与无 差异曲线I‘相切于点E’。 个人教育消费数量增加 至OD‘。
23% 20% 18% 15% 13% 10% 8% 5% 3% 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财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财政性支出占GDP比重
1999
2000
2001
年份
图5-12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1991-2002年)
2002
案例评析: 1、根本上应属于定额补助,即对学生本人的 补助。但又克服了传统定额补助(拨款兴办 公立学校,免费入学)的缺点,也克服了收 入补助和学费补助的各自缺点。属于一项创 新。 2、能有利于吸引民间办学力量。对我国教育 改革更具借鉴意义。 3、促进公办和私立学校的竞争,给学生更多 选择权利,有利于效率提高。对我国教育改 革更具借鉴意义。
F
O
D
D′
B
教 育
图6-10 对低收入家庭补助后个人教育消费的变化
收入补助所存在的缺点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获得补助的低收入家庭可 以将补助款用于购买其他产品,因此这种方式 无法保证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消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