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神病患者” 他们耽于幻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总是感到 自己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于是通过白日梦 的方式放纵自己意志,宣泄自己的欲望。
通感(联觉)
通感也是艺术家特有的能力
诗人能够“看见”声音;“听见”颜色;
“摸着”气味;“闻见”冰冷…… 艾略特认为,诗人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和听 觉想象力,而且在精神上同自己的童年和民 族的童年保持着联系,他能够帮助人们达到 存在于文明人之中的前逻辑心态。 无疑这也是一种心理功能。
(一) 文学和心理学
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的论述 (1)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诗人凭灵感创作 《诗学》文学作品与观众的心理关系,净化 (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自 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心理之 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照和审视。
(3)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 学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学 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4)20世纪西方文学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以表现客观外在世界为主的文学被表现 主观内在世界的文学逐渐取代。导致了“意识 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 (5)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正在形成一门名为 “文艺心理学”的新学科。
“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
非比较文学研究专用的方法。 “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 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研究文学势 必要“跨越”学科。 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 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 学、历史学等。
“红学”的跨学科研究
《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
引进“原型”的理论
从人类祖先那里积淀下来的行为方式和心理
状态,荣格称之为“原型”。 文学研究就是从作品中发掘“原型”,而读 者被打动也是因为自己的无意识与作品隐含 的“原型”相契合了。
(二)文学和宗教
1、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和宗教都产生于上古时代,在文学产生 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 联系。古代东方的诗歌,古希腊的戏剧,最 初根源都与宗教仪式有关。
2、创作者的多重身份
瓦格纳:音乐家、文学家、理论家
苏轼:工诗词、擅绘画、长书法、精音
律 罗曼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
3、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
文学与音乐、绘画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相互
借鉴: 西方歌剧 、纯音乐作品 、我国的《春江花月 夜》、《十面埋伏》等 ;文学也往往借取音 乐的意境与形式 。 绘画和造型艺术也常常从文学中借取主题和 题材 ;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相互 融合的典型 。
从主体来看,诗人艺术家往往身份合一;
戏剧、影视都是高度综合的文学艺术。
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具有一种同源混生形态:
古代诗歌乐舞混生的普遍状态;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互相关系,就是把它
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 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 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 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 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等。 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 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

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
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 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也是文学作品: 《圣经旧约》、《古兰经》。 宗教对文学在主题、题材、形式、思想深度、 文论等方面有直接影响。
2、宗教与文学作品的题材

(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 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 中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 题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 “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 的“三重天”的构想,在但丁《神曲》中 转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 个世界。
西方,天才被看做“狂人”,被视为“神灵
凭附”;诗人都是一些“心神飞荡”的人; 诗人无意识之言看似缺乏理性,实质超越理 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对某种缺陷的“补 偿”,只有身体上有残缺的人,才能具有超 过常人的禀赋,才能激发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潜能。
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是某种形式的“精
《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
“士师记”与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 《复乐园》、《力士参孙》,存在一种对应 关系;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 其实就是对“圣经”故事的一种图解;歌德 巨著《浮士德》中“魔鬼”故事、达芬奇名 画《蒙娜丽莎》,也都取材于《圣经》。
2、《佛经》: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我们可
3 、比较文学之跨学科研究
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
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 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二、文学与其它艺术
文艺不分家,没有纯粹的文学 从产生来看,诗书画、诗乐舞同源; 从发展来看,文学艺术互相借鉴、渗透;
佛教的“四大皆空”、“人生虚幻”、“世
事无常”往往深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处, 让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常感。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中从来,不可断绝。”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 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 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钱钟书
一、定义
1、“学科” 概念源自西方的知识系统。是指按门 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说知识门类。 亚里士多德分类: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 政治学、物理学、诗学等。 中国古代学术分类:《周易》道和器—刘歆《七 略》六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 说)。
(3)佛教: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
“四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 幻”、“清静禅悟”、“地狱”与“人间” 等,直接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 曹操、杜甫的诗歌主题,以至于《三国演 义》、《红楼梦》等作品的主题,也不能脱 离佛教来理解。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 观念,几乎成为中国宋元白话小说的总主题。 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 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后者的思想内 容。

2、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
充的合作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 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 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医等学科的 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交叉学 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 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 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
4、与其它艺术的差异及互补:术,而造型艺术为一种 空间艺术。第一、文学在时间上为先后承续的事件、动作和 情感,造型艺术描绘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 局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像,文学的题材更能够涉及经 验、情感、心灵等不可见之物。第二、就使用媒介而言,造 型艺术采用色彩、物质材料描绘点、线、面、立体,易于表 现空间景象,而文学采用文字,具有符号性,易于表现时间 流动中的意象;第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说,造型艺术诉 诸视觉,文学主要诉诸听觉和思考,依赖记忆和想象。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 反映现实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文学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描 写现实、表达思想、概念等,而音乐以声音作媒介,更长于 表达抽象的情感、情绪等。在表现观念、情感方面,音乐往 往缺乏文字那样的明晰性,而又更为微妙、细腻。
以从《佛经》与《山海经》、《佛经》与魏 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 《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得到说明。 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已经成 为宋元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来源。
3、宗教与文学作品的主题

(1)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 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往往成为 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陈独秀 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 人》,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反 思忏悔”的精神;影响到了鲁迅《药》(“受 难”)、曹禺剧本《雷雨》(“原罪”)、郁达 夫小说(“忏悔”)和冰心诗歌(“爱的哲学”) 等。

读者心理的研究
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研究。
一则作者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以便紧紧吸
引读者注意力。如文学技巧、戏剧手段等 (犹如曲艺中的包袱、新闻节目中的兴奋点) 一则是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
文学批评中对“情结”概念的引 入
所谓“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人
类世世代代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后的一种 沉淀物。 这种“情结”被现实的各种原则压制之后, 艺术成为摆脱超我和现实原则束缚的幻想现 实,是发泄压抑的惟一通道。 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有一种“恋母情 结”。
2、比较学者对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 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作家的个性和心理的研究:
兰波、王小波、天才还是疯子? (2)对创作过程的研究:痛感、灵感、通灵 (3)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 的研究:俄狄浦斯情结 (4)对读者心理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