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八章文学接受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
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
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简答题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 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
2.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 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1. 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
2. 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
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1. 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
2. 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
3. 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
四、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播。
2. 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
3. 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分离,地位不平等。
五、电子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2. 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
3. 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
六、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1. 文学消费是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又是阅读、欣赏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的活动。
2. 角度与侧重点不同。
文学消费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文学接受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
3. 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七、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异同?1. 文学接受包含文学鉴赏。
2. 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文学鉴赏以作品为中心。
3. 文学接受有创造性、对话性。
八、文学接受者应具备哪些内在素质:1. 语言文字能力。
2. 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
3. 审美能力。
九、文学接受的心境要满足哪些条件?1. 兴趣。
2. 审美心态。
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
3. 对话愿望。
与作品或作者对话交流。
十、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哪些?1. 审美和娱乐。
2. 求知与受教。
3. 批评与借鉴。
十一、文学作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十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1. 文学的期待。
2. 生活的期待。
3. 价值的期待。
十三、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层面?1. 个人性。
显示独特性和偏爱性。
2. 集体性。
意味公共性与沟通性。
3. 两者交融渗透。
十四、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哪些方面?1. 作品形象具体化。
再现、补充、改造。
2. 情感再度体验。
将作品中人物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3. 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
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论述题一、文学的审美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1. 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 情感的宣泄、被偿与升华。
3. 认识空间的拓展。
4. 人格境界的提高。
5. 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 人性情感的相通性。
2. 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作家的影响。
规范、引导。
2. 对接受者的影响。
帮助、桥梁。
3. 对社会的影响。
分析评价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
四、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哪些?1. 审美体验。
2. 理性分析。
3. 价值判断。
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点是什么?1. 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
2. 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
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
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
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
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
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
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
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
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简答题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3.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1.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2. 认知需求的满足。
3.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 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
2. 具有我向性特征。
3. 是一种原逻辑思维。
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为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
2.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1.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
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
2.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
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1. 与社会思潮有关。
2. 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
3. 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
论述题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 后人研究追认的。
2. 作家自觉性的提高。
3. 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
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1. 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2. 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