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二OO六年五月十五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一般认为,所谓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为基础,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产业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一直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而现代服务业,还没有一家国际和国内的权威机构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为了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做好参谋,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区统计局研究制定了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其中现代服务业统计已从2006年一季度开始实施,并形成了首批统计数据。
本文就是在对一季度数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些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借鉴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将海曙区现代服务业初步界定为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类。
在调查方法上,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其中,金融采取全面调查方法,除此之外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上将占该类经济总量90%左右的单位划入为重点企业,实施重点调查。
根据一季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区现代服务业初步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行业门类分布齐全,集聚效应明显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门类和相当的产业规模。
截止今年4月底,全区现代服务业单位资产总额已达到2501.7亿元,从业人员达4.9万人。
1-3月实现营业收入7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7亿元。
服务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在绝大多数行业中都有单位。
全区八大产业的单位分布情况大致如下:服务业单位按行业门类分布情况表(截止2006年4月底)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的行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
在物力和财力方面,资产居前三位的行业为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三行业资产合计占全区服务业单位资产总额的97.7%;在人力资源方面,从业人员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三行业从业人员合计占全区现代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61.4%。
(二)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十五”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快扩大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较快增长。
截止2006年4月底,我区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服务业单位数达到了1949家,比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增加了787家,是2001年的1.7倍;现代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达到4.9万人,比2001年底增加了2.1万人,是2001年的1.8倍。
具体见下表:我区现代服务业单位数、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表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其所占全区同口径指标的比重逐步提高。
一季度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1%,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
一季度现代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占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4.3%,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9.7个百分点,具体见下表:我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占服务业同口径指标的比重(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起来。
200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比2000年高出近11个百分点。
传统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表明长期以来我区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带动服务业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直接增加了全区的地方财政收入。
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将逐渐成为我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年一季度,我区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的31%、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的25%以及企业所得税的39%是由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照此比例计算,扣除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中现代服务业的贡献应该在30%以上。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喜人一季度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21.0%。
实现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利税总额6.8亿元,同比增长18.0%。
船务代理、金百利服务、致远货运、德威会计等13家企业利润超百万。
同传统商贸、工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盈利水平较高,一季度现代服务业46家重点企业人均资产1125千元/人,人均营业收入557千元/人,人均利润129千元/人,资产利润率为11.5%。
远远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传统商贸企业的盈利水平。
具体见下表:2006年1-3月海曙区现代服务业行业效益对比情况表二、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虽然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与现代服务业相对发达的上海等地中心城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更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总量还比较小我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总体上总量仍然偏小,比例偏低,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一季度实现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而2005年三季度上海卢湾区这一比例达到49.1%。
(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一是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金融服务业一支独大;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现代商贸业发展较快,但总量偏小,拉动作用不强;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如文化产业单位家数仅比2001年增加9家。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区的现代服务业三成以上是以商务楼宇为经营载体,而海曙区楼宇分布区域间不平衡,表现出来东部区域(天一至鼓楼)现代服务业单位分布较密集,而西部(环城西路)分布较少。
三是海曙乃至宁波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偏小等问题。
中农信等商务楼宇中,多以中小企业、内资企业为主,行业分布不集中,这种散、小、乱、差的企业分布特点,使得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难以壮大,产业能级难以提高。
(三)相关制约因素比较明显人的因素。
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更多的国际国内服务型公司将进入我区。
但从目前区内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在组织规模、资金实力,尤其在管理水平、营销技术与营销理念等方面,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急需高素质的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存在政府垄断行业,特别是文化传媒、科研等行业过于注重社会公益性,缺乏自我发展的活力。
除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少数行业外,金融、文化、保险等许多行业尚未真正向外资开放,制度瓶颈比较明显。
城市功能因素。
一方面,城市本身的规模较小,特别是核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明显偏小。
另一方面,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在人口、资本等要素集聚方面远远不如上海、杭州等地。
在杭州湾大桥、甬台温铁路等交通主干道建成以前,宁波还是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末端,其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三、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1、保证政策的力度和延续性。
加强领导,就是要求全区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性和不可选择性,切实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视楼宇经济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资金、政策等方面确保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合理利用价格、投资、财税等政策,形成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清理、削减阻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进一步细化全区统一的有效的优惠政策。
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尽快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要重点对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发、重点项目推进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适合城区发展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会展等行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研发、会计、法律等需要扶持的中介组织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此外,还要保证政策支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增强投资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长期的磁吸效应,造就自己独特的产业高地。
2、着力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的建设进度。
采取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地推动鄞奉路、和义路等功能性板块建设,重点推进万豪国际酒店、科技创业大厦等项目建设,同时,要在功能性板块的开发过程中,注重楼宇开发主体的选择,综合考虑楼宇项目的开发、建设、策划招商、管理等能力,使我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够早出形象,显功能,见成效。
二是利用好存量盘查和资源置换。
考虑楼宇建设周期的时间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在全面盘查可置换载体的基础,加强推介招商。
在引进中要重视现代服务业档次、质量的提高,要有产业渐进更替过程中的成本意识,要对商业商务楼宇有意识地控制租赁年限,为将来引进更高能级、更高层次的发展、新的“清巢换凤”节约成本,留有空间。
3、以项目为中心拓宽引资引才领域和途径。
一是以“大项目大推进”为中心,紧扣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这个主题,及时跟踪、推进我区引进的服务业发展项目,确保服务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二是积极研究和探索利用外资新途径,力争在现代商务、商贸及旅游等方面引进一批合作、合资、独资等项目,尽快改变我区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不宽、项目不多的局面;三是做好内资引进工作,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服务,在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允许民资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多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局面;四是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带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科技专业人才,劳动、人事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要积极协助企事业开展人才招聘和业务培训工作。
4、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监测和考核。
现代服务业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掌握行业发展难度大,做好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必须加强协调。
一是以服务环境建设为契机,改善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模式,为企业、为市场、为部门、为行业及社会各界发展现代服务业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网络建设,定期召开全区现代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协调处理现代服务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布现代服务业运行信息及发展趋势,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是适应新形势,建设跨越工商、税务、统计等多部门的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税收推算和统计直报相结合的服务业数据采集办法,分析建立海曙优势产业的监测体系,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力度;四是各有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服务大局,通过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对各街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