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 ) 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
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
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
3.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
4.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知行合一”
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6.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8.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
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的政治化
9.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这一状况(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0.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1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
A.传承性
C.佛学化D.超前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

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

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

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

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答案:A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
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B项。

3.答案:B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
4.答案:A。

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

5.答案:B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
6.答案:C。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C项正确。

7.答案:A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强调内心的作用,A项正确
8.答案:C C项表述与题目中“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C项正确
9.答案:B“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故B项正确
10.答案: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

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

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11.答案:B。

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之前的儒学家都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选B项。

12.(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

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