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设计说明书1自然条件1.1地形、地质市地处闽江下游盆地,盆地总面积约200Km2,四周有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等群山环抱。
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中心散落有乌山、于山和屏山等小山,南台岛上有仓山、盖山和城门山。
市区高程一般为5~15m(黄海高程系),闽江横贯市区,由于地势较低,易受洪涝灾害,需沿江、河筑堤。
市区主要有两类地质:一是靠山的丘陵地区,主要在于于山、乌山、屏山一带以及市区四周群山余脉高地和仓山区丘陵地带,容许承载力约0.25Mpa;二是淤积、冲积地区为高压缩性土,围较广,淤泥埋藏浅,容积承载力为0.05~0.08MPa,地下水位高,一般在地面下0.5~2.0m。
1.2气象条件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1)气温年平均:19.6摄氏度极端最高:41.1摄氏度(1950年7月19日)极端最低:-2.5摄氏度(1940年1月25日)(2)水量年平均:1355.8mm年平均降水天数:151.2天24小时最大降水量:167.4mm暴雨主要出现月份:5~9月(3)霜冻年无霜期326天(4)风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平均风速:2.8m/s极大风速:40.7m/s基本风压:0.6KN/m2台风影响本市始于5月,结束于11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9月中旬次数最多。
(5)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大相对湿度84%最小相对湿度5%(6)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 1451.1mm1.3水文条件闽江是省最大河流,水量充沛。
闽江在以下分为两支,北支为北港,穿越市区至马尾,将中心城区分为江北平原和南台岛两部分,长为30.5km,平均水面坡降0.15‰,枯水季水面宽150~200m。
南支为南港,又名乌龙江,经洪塘、湾边、纳入大漳溪河以后,出峡兜于马尾、长乐营前与北港又合二为一,南港长34.4km,进入河口段经亭江、倌口、琅歧流入东海。
闽江流域面积60992Km2,水系全长2959Km,流经36个县、市。
根据竹歧水文站1936年至1980年统计资料:闽江下游年平均径流总量为552.7亿m3,1992年7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30300m3/s,1971年8月30日最枯流量196m3/s,水口电站建成后,水库对洪峰调节作用不显著,最大下泄流量(坝下保证流量)为308m3/s。
市区西端洪山桥最高水位8.441m、最低水位1.181m。
1.4地震发生情况市区位于沿海长乐——诏安深大断裂带北段,为中等地震潜在震源区(M=6级),在未来100年具有发生大于M=5.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段可能会局部放震效应,故在断裂带附近的建筑物除7度地震烈度抗震设防外,还应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构造加强措施。
2城市概况2.1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市市省省会,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贸中心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
市中心城围包括江北的鼓台区、鼓山区、新店区和江南的金山区、建新区、盖山区、城门区、仓山区。
1995年市区人口150.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33万人,2000年规划人口166万,其中中心城区144万。
改革开放后,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96年以来市曾两次调整城市总体规划。
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和完善功能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坚实基础的全省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和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侨乡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
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具有高效益、高素质的经济格局。
形成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适应对外开放大都市的需要。
市经济发展计划确定,2000年全市城乡人均各项主要指标水平达到国先进城市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翻两翻多,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1990年不变价)。
1995年中心城GNP达到195.34亿元,人均GNP为14687元。
2.2 城市用水资料市中心城现有六座水厂,实行联网供水,水源均取自闽江,设计供水能力共为74.0万m3/d。
其中江北总供水量为60.5万m3/d,江南总供水量为14.0万m3/d。
1997年最高日用水量为84.12万m3/d,平均日用水量74.84万m3/d,日变化系数为1.12。
现规划建设西区水厂一期扩建工程,设计水量为25万m3/d。
水厂出水水压为40~55m,以缓解城市的高峰用水量。
3工程方案设计及计算3.1设计依据依据的规规程室外给水设计规(GB50013-2006)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GJJ41-91)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19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3册 城镇给水(第二版)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 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125-89)3.2工艺设计流程的选择水厂的工艺流程采用:原水→混合→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在混合之前投加絮凝剂;在清水池之前投加消毒剂。
工艺流程图如图1。
图1 工艺流程图3.3各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3.3.1药剂投配与混合设施混凝剂选用固体硫酸铝混凝剂,设置溶解池与溶液池(2个),并采用压缩空气搅拌调制药剂。
1)溶液池容积bnuQW 4171=取混凝剂最大投加量L mg u /20=,药液浓度%15=b ,混凝剂每日配制次数2=n ,水厂设计流量s m h m d m Q /89.2/7.6.1041/25333===万。
带入数据计算得溶液池容积317.16m W =按规,溶液池设置2个,交替使用,每个容积都为37.16m ,形状采用矩形,尺寸为:m m 15m 5⨯⨯=⨯⨯高宽长。
其中超高为0.2m 。
2)溶解池容积3120.57.163.03.0m W W =⨯==溶解池设置1个,形状采用矩形,尺寸为:m m 2.12m 5.2⨯⨯=⨯⨯高宽长,其中超高为0.2m 。
3)搅拌空气量根据规,溶解池空气供给强度为)/(1082m s L ⋅-,取)/(102m s L ⋅;溶液池空气供给强度为)/(532m s L ⋅-,取)/(52m s L ⋅。
溶液池需要的空气量)/(2505)55(221m s L nFq Q ⋅=⨯⨯⨯==溶解池需要的空气量)/(5010)25.2(122m s L nFq Q ⋅=⨯⨯⨯==需要空气总量)/(3002210m s L Q Q Q ⋅=+=根据规,空去管流速为s m /1510-,取s m /12。
4)投加方式由于水射器投加法使用方便、设备简单、工作可靠,适用于大中型水厂药剂的投加,所以本次设计采用水射器投加方式,进水压力为Pa 5104516.2⨯。
示意图见图2。
图2 水射器投药系统图5)混合方式管式静态混合器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不需土建构筑我;不需外加动力设备;混合效果好,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水厂,所以本次设计混合方式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
6)药库与加药间布置方式:采用加药间与药库合并布置,按规,药剂存储期为15-30天,取30天。
3.3.2絮凝池 1)絮凝池的选取由于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絮凝效果好,构造简单,适用于水量大于3万d m /3,的水厂,所以选用往复式絮凝池。
设絮凝池数4个,絮凝时间T=20min ,池平均水深2.4m ,超高0.3m 。
廊道流速采用6档:s m v s m v s m v s m v /3.0,/35.0,/4.0,/5.043211====s m v s m v /2.0,/25.065==2)池体的计算 总容积:3347260m QtW ==单池平面面积:213624.243472m nH W f =⨯==池宽B:按沉淀池长(详见沉淀池计算)算,取B=20.4m 。
池长(隔板间净距之和)L :m B fL 7.17==隔板间距:按廊道流速不同分成6档,对应廊道宽度为n a 。
nn n n v v H nv Q a 301.04.2436007.1041636001=⨯⨯⨯==求得m a 60.01=,取m a 60.0'1=,则实际流速s m a v /5.0301.01'1== 各廊道宽度与流速计算值见表1。
每一种间隔采用3条廊道,共18条。
水流转弯17次,则实际池长(隔板间净距之和):m a a a a a a L 9.17)(3'6'5'4'3'2'1'=+++++=隔板厚按0.2m 计,池实际总长:m L L 3.21172.0'0=⨯+=3)水头损失的计算按廊道地饿不同流速分成6段,分别计算每一段的水头损失。
第一段:水力半径:m H a H a R 27.04.226.04.26.0211111=⨯+⨯=+=流速系数:1111y R nC =粗糙系数n=0.013,15.0)10.0(75.013.05.211=---=n R n y计算得1.631=C 。
第一段廊道长度:m B l 2.614.20331=⨯==第一段水流转弯的次数:31=S (前5段为3,第6段为2) 絮凝池第一段水头损失:121201122l gv g v S h +=ξ其中 ξ为局部阻力系数。
取3.0 0v 为转弯处的平均流速s m nH a Qv /419.02.136001'10=⨯=带入数据。
计算得第一段水头损失:m h 095.01=其余各段水头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段水头损失计算表总水头损失:m h h n 256.0==∑4)GT 值的计算水密度取3/1000m kg =ρ,水动力粘度在20℃时取24/10029.1m s kg ⋅⨯=-μ。
所以G 值:s thG 4660==μρ GT 值:55200602046=⨯⨯=GTGT 值在541010- 围,满足要求。
3.3.3沉淀池1)沉淀池及其参数的选取斜管沉淀池沉淀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本次设计选用斜管沉淀池。
根据规,沉淀池参数设计如下。
沉淀池个数设置为4个。
液面上升流速s mm v /0.3=,颗粒沉降速度s mm /4.00=μ。
采用蜂窝六边形塑料斜管,管厚0.4mm ,切圆直径mm d 30=,水瓶倾斜角︒=60θ。
进水方式采用长边一侧进水,该边长度与絮凝池宽度相同。
进口配水采用穿孔墙配水系统,穿孔流速取s m /1.0;集水系统采用淹没孔集水槽,集水槽中距取1.5m 。
2)沉淀池池体设计计算 ①清水区净面积:28.240003.0489.2m nv Q A =⨯==斜管占用面积安3%计。
实际清水区面积:2'1.24803.1m A A =⨯= 斜管区采用矩形平面尺寸:m m 124.20⨯=⨯宽长 ②斜管长计算管流速 : s mm vv /46.3sin 0==θ斜管长 mm d v l 638cos sin 33.1000=-=θμθμ考虑管段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段采用25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