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
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
(1)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表示方法
①用物物交换来表示。

用物物交换来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它不牵涉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

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

②用价格来表示。

用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由于现实生活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商品种类很多,而且价格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①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含义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专注考研考证
②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
以x P 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m P 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 (一
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100x m T P P =⨯
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

可见,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

③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有效性
其有效性通常只局限于不发生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之内,它是用来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即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这是无法计算的)。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①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
()/x m x S P P Z =⨯
其中,S 表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x Z 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表明: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在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反
专注考研考证
而有可能获得更大利益。

②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将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综合进行考察。

其计算公式为:
()()//100x m x m D P P Z Z =⨯
其中,D 表示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m Z 表示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表明: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幅度大于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幅度,就可能抵消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而获得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

这反映了进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这一现实。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x m x I P P Q =⨯
其中,I 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x Q 表示出口量指数。

式中x P 与x Q 的乘积表示一国的
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则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

二、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从供给方面说明,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进行贸易,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以及具体的贸易条件怎样决定。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阿弗里德·马歇尔则用几何图解方法给予了简单、明了、
专注考研考证
清晰的表述。

1.相互需求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提出。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达到或超过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的国际交换比例都意味着一方获得全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而不是现实的交换比例。

②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

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

③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均衡贸易条件对哪一方更有利,要看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愈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就愈是对本国有利。

总之,相互需求原理认为:在比较成本确定的交换幅度范围内,实际的贸易条件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

它是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的需求所确定的。

一个国家应该用多少出口商品换入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取决于两国相互进口的需求量正好等于它们各自出口供给量时的交换比例,也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

(2)对相互需求原理在理论上的评价
①积极的方面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强调需求因素在决定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上的重要作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商品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过程,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李嘉图的交
专注考研考证
换价值理论。

②局限性
a.相互需求原理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

第一,相互需求原理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是由相互需求所决定的。

另外,相互需求的数量又是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的。

这显然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第二,相互需求原理还未指出贸易收支平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的贸易均衡。

如果是前者,那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是后者,则应当看到,贸易条件本身就是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至少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相互需求原理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的,显然,这里也有循环推论之嫌。

b.相互需求原理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如果两个国家经济规模相当悬殊,小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远远小于大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这样,小国就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大国就可利用其在进出口需求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使贸易条件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变动。

c.相互需求原理以物物交换为例来论证国际需求方程式,在一次交换活动中容易求得国际收支的平衡,但一国进行的所有交易活动要想同时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是不可能的。

2.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几何图解方法,用提供曲线来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贸易条件,从而较为精确地描述了两国就两种商品进行贸易时交换比例的确定及其变化趋势。

(1)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专注考研考证
①提供曲线的基本涵义
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

它既可以看成是一国的出口供给曲线,也可视为一国的进口需求曲线,所以又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

②提供曲线的性质
提供曲线经过某一临界点后,会向回弯曲,形成弓形,这是边际成本递增与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图形解释
以图5-1和图5-2为例。

假设有A、B两国,A国专业化生产X商品,B国专业化生产Y商品,两国相互开放,进行贸易。

A国出口X,进口Y;B国出口Y,进口X。

A国的提供曲线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A国愿意出口多少X商品来交换Y商品;B国的提供曲线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B国愿意出口多少Y商品来交换X商品。

图5-1 A国的提供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