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考点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见表5-1)
表5-1 贸易条件的概念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2)
表5-2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①定义: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②计算公式:
I=(P x/P m)×Q x
其中,I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 x表示出口量指数。
式中P x与Q x的乘积表示一国的
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则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
考点二: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贸易条件问题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约翰·穆勒提出相互需求原理来解释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第二阶段是马歇尔在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有关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是当代西方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理论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还有以普雷维什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与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关于贸易条件的理论之争。
下面主要讨论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相互需求原理及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
1.相互需求原理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
且均能得到贸易利益。
但是不能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以及具体的贸易条件怎样决定。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国际交换比例若超过或达到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则意味着一方获得全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此,现实的交换比例只能介于两国的界限之内。
②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
即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是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
③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了均衡贸易条件对哪一方更有利。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愈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就愈是对本国有利。
总之,相互需求原理认为:在比较成本确定的交换幅度范围内,实际的贸易条件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
它是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的需求所确定的。
两国相互进口的需求量正好等于它们各自出口供给量时的交换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应该用多少出口商品换入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
(2)对相互需求原理在理论上的评价(见表5-4)
表5-4 对相互需求原理在理论上的评价
2.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均衡
马歇尔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几何图解方法,用提供曲线来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贸易条件,比较精确地描述了两国在两种商品进行贸易时交换比例的确定和变化趋势。
(1)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①提供曲线的基本涵义
提供曲线是指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
它既可以看成是一国的出口供给曲线,也可视为一国的进口需求曲线,所以又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②提供曲线的性质
边际成本递增与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共同作用,使提供曲线经过某一临界点后,向回弯曲形成弓形。
③图形解释
如图5-1和图5-2所示。
假设有A、B两国,两国相互开放进行贸易。
A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B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商品,进口X商品。
A(B)国的提供曲线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A(B)国愿意出口多少X(Y)商品来交换Y(X)商品。
图5-1 A国的提供曲线
图5-2 B国的提供曲线
图5-1中,提供曲线经过某一临界点后,便会向回弯曲形成弓形,这是边际成本递增与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共同作用造成的。
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A国提供X商品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Y进口的增加则导致A国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Y对X的边际替代率越来越低。
因此,即使外国愿意提供更高的价格,该国愿意出口的商品产量也会越来越少。
同样道理,B国提供曲线的弯曲方向正好与A国相反。
(2)以提供曲线表示的贸易条件的均衡与均衡的恢复
①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图5-3中的E点代表A、B两国贸易中的一种均衡状态。
在E点,一国原意提供的商品出口量恰好等于另一国原意进口的数量。
因此,经过均衡点E的贸易条件线t E就是实际的或均衡的贸易条件,它代表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
如果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条件偏离了该点,供求力量会使市场自动恢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