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学派(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
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
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
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
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
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
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
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
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
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
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为:(P129)(4)斯拉法的分配理论(前面已经说明)(四)经济政策主张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
他们主张:1.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一)新凯恩斯学派的由来和发展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
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
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
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
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
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知识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1.名义价格粘性论(1)菜单成本论有关菜单成本论的文献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2.实际价格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三)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2.实际工资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
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
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
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四)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
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
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
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
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
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
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
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
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
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智和配给机智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五)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
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1)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
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2)信贷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
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