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完整版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完整版

.
游离直肠后壁
手术步骤
.
游离直肠后壁
手术步骤
.
手术步骤
5、游离直肠侧方
由右至左,分别将直肠牵向对侧,用力适度,避 免因过度牵拉而将盆丛牵离盆壁,沿着后方的脏 层筋膜继续向侧方切开直肠侧面腹膜,并于靠近 脏层筋膜处离断侧韧带,因直肠中动脉直径一般 均≤2mm或缺如,故可以直接切断。继续向下分 离达盆底。
.
直肠癌根治术腹壁穿刺部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体位
患者仰卧,取头低足高30°的膀胱结石位。术者 位于患者右侧,第一助手位于患者左侧,持镜者 位于术者同侧。
.
手术步骤
1、探查腹腔
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按照由远及 近的原则循序探查,最后探查病灶。一般探查顺 序为:腹膜→肝脏→胃、胆囊、胰腺→大网膜→ 小肠→除肿瘤部位以外的大肠段→盆腔及其脏器 →血管根部淋巴结→肿瘤原发灶。必要时可用腹 腔镜超声探查肝脏有无转移灶或行冰冻切片检查。
.
手术步骤
2、处理肠系膜下血管
❖ 根据术者经验,选择中间入路或侧方入路。以前者为例, 分别向上外侧及下外侧牵拉降乙结肠和直乙结肠交界处的 肠系膜,辨认腹主动脉分叉处,于骶角水平为始,沿着腹 主动脉向上剥离肠系膜,裸化肠系膜下动静脉,清扫血管 周围淋巴结,其间需将肠系膜下动脉后方束带状神经与其 它腹膜后结构一起推向后方,切忌大块钳夹,造成脏层筋 膜背侧上腹下神经的损伤。于距肠系膜下动脉主干起始点 1~2cm处用Hem-o-lock或钛夹夹闭并离断之,肠系膜下 静脉则于胰腺下缘水平用Hem-o-lock或钛夹夹闭、切断。
.
TNM分期法
❖ 该分期基于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分别用T、 N和M代表。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即肿瘤局限在皮肤或粘膜内,基底膜完整,未穿透粘膜肌层到 达粘膜下层。 T1:肿瘤侵及粘膜下层。 T2:肿瘤侵及固有肌层。 T3:肿瘤侵透固有肌层进入浆膜下,或非腹膜化的结肠或直肠组织。 T4:肿瘤穿透脏层腹膜或直接浸润到其它组织器官(包括浆膜浸润到结肠的 其它肠段)。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手术步骤
.
手术步骤
10、重建肠段连续性
❖ 远端直肠扩肛至4~5指,并用生理盐水灌洗。 ❖ 再次建立气腹,在腹腔镜直视下经吻合器完成乙
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并检查肠管有无扭转、张 力、出血等。吻合后,建议常规行内镜检查,确 认吻合口情况——有无狭窄、出血、漏等。对于 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以及部分年龄较大、全身 情况差、肛门松弛、合并症多(如糖尿病等)的患 者可行末端回肠保护性造瘘。
.
背景介绍
❖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 50%左右。且随着分期的增加,其术后5年生存率 越低。
❖ 据统计,1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2期患 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80%,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 约为50%,4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甚低。
.
手术优势
❖开腹手术的难点
(1)肠系膜下血管的游离; (2)盆底的游离;
❖ 若癌肿距肛缘≥4cm,且局限于肠壁或直径≤3cm, 占≤1/2周肠壁,无膀胱、前列腺、阴道浸润,可 选择行拖出血倾向。 2.重度肥胖(身体质量指数,即BMI指数>40)。 3.巨大膈疝或腹外疝。 4.解剖变异。 5.心肺等功能欠佳。 6.神经系统疾病。 7.急诊入院患者,如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肠梗阻、穿孔 等。 8. 肿瘤已侵及周围脏器并与之粘连,如浸润子宫、膀 胱、输尿管、小肠、十二指肠、骨盆和腹壁肌肉等。
.
切断直肠
手术步骤
.
切断直肠
手术步骤
.
手术步骤
9、切除病变肠段
中止气腹,在耻骨联合上方作4~5cm长度的切口, 用塑料套保护切口,将带瘤的近端肠管脱出腹腔 外,于肿瘤近端10cm处切除肠段,移去标本。根 据肠腔大小,选择合适的吻合器,将其钉砧置入 近端结肠。
.
切除病变肠段
手术步骤
.
切除病变肠段
.
3、游离乙状结肠
手术步骤
.
3、游离乙状结肠
手术步骤
.
手术步骤
4、游离直肠后壁 遵循后方为先,侧方为次,前方为后的顺序。在 骶岬水平,直肠上动脉紧贴脏层筋膜表面,故以 直肠上动脉作为解剖标志,仅靠直肠上动脉背侧 解剖,可找到有光泽的脏层筋膜表面。同时向前 牵拉乙状结肠,直肠后间隙即开放,保持盆筋膜 脏层的完整性并顺其弧度,在直视下,于 Waldeyer筋膜内、下腹神经和骶前血管前方向肛 门方向锐性分离。向前牵拉直肠,切断V字型直 肠尾骨韧带。继续游离直肠后壁至肛提肌水平。
❖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掀开了肿瘤微创外科时代 的新篇章,结直肠癌也成为腹腔镜治疗消化道肿 瘤最成熟的案例。
.
背景介绍
❖ 国内外一系列大宗病例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结果相继发 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肿瘤根治 性、微创性以及在卫生经济学上的可行性均得到 广泛认同。
❖ 据统计,男女结直肠癌患病之比为2~3:1,以 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发生部位50% 以上位于直肠,20%位于乙状结肠,其次分别 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
.
背景介绍
❖1901年,德国医生Georg Kelling在狗身上施行 了腹腔镜探查。1990年,美国Jacobs医师完成 了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并获成功,自此, 这一术式在全球得到推崇,并被广泛应用。
❖腹腔镜手术与生俱来 的优点
(1)局部放大、画面唯一; (2)镜头和器械可抵达狭窄的骨盆(无孔不入),
使得腔镜下显露更充分。
.
手术适应症
❖ 影像、病理等证实为直肠恶性肿瘤,且直肠经充 分游离并切除肿瘤远端2cm正常肠段后,肛管和 肛管括约肌包括肛提肌仍保持完整。
❖ 对于直肠高或中分化腺癌,若肿瘤下切线距肛管 直肠环近端小于1cm,且T1、T2及肛门外括约肌 未受侵犯的T3病例,可考虑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 除术(intersphlncteric resection, ISR)。
.
TNM分期法
❖ 为方便记忆及指导治疗,人们将其总结为如下的 最终分期:
.
Dukes分期
❖ Dukes A期 癌肿浸润深度限于直肠壁内,未穿出深 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B期 癌肿侵犯浆膜层,亦可侵入浆膜外或肠 外周围组织,但尚能整块切除,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C期 癌肿侵犯肠壁全层或未侵犯全层,但伴 有淋巴结转移。 Dukes C1期 癌肿伴有癌灶附件肠旁及系膜淋巴结转 移。 Dukes C2期 癌肿伴有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尚能根 治切除。 Dukes D期 癌肿伴有远处器官转移、局部广泛浸润 或淋巴结广泛转移,不能根治性切除。
.
手术步骤
❖ 行ISR术者,分离直肠下段时沿肛门内外括约肌间 隙分离,直肠后方沿骶前间隙分离超过尾骨尖后, 继续离断直肠骶骨筋膜、肛尾韧带及部分耻骨尾骨 肌,清晰显露远端肛提肌,并使肠管纵行肌可见; 侧方经离断后可见侧壁盆底肌。最终尽可能地使直 肠完全游离至齿状线水平。牵开肛门显露齿状线, 会阴组术者于癌灶下缘1~2cm处、肛门内外括约 肌间沟处环形切开肛管全层,根据肿瘤侵犯情况, 选择肛门内括约肌全切除、部分切除或保留部分齿 状线的部分切除,然后沿肛门外括约肌自下而上游 离,并实现上下贯通。
.
处理直肠系膜
手术步骤
.
处理直肠系膜
手术步骤
.
手术步骤
8、切断直肠
❖ 腹腔镜直视下置入线形闭合器,与直肠成90°放 置,离断直肠。为达到1次切断直肠的目标,可使 用分离钳辅助,将肠管拉入闭合器钉仓内。
❖ 若行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则直肠经充分游离后, 于近端切断乙状结肠,断端选择以能露出肛门外 5cm为宜。经肛门,以血管钳将切断的乙状结肠、 直肠包括肿瘤从肠腔套叠翻出肛门外,在齿线上 方1~2cm处切断直肠,并用可吸收缝线将向外翻 出的直肠壁远侧断端间断缝合至乙状结肠壁上。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运用
.
提纲
1
背景介绍
2
手术介绍
3
术后评价
4
我院现状
.
背景介绍
❖ 结直肠癌是继肺癌、胃癌和乳腺癌之后,发病 率位居全球第四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 数高达94万。同时,每年近50万人死于该病, 居癌症死因第三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已成为 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以每年约 4%的速度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 康。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建立通路_Trocar位置
腹部5个穿刺孔。取脐孔或脐上穿刺孔植入30° 或45°斜面镜头作为观察孔。取右髂前上棘内侧 偏下穿刺孔作为主操作孔。左、右脐旁腹直肌外 缘及左髂前上棘内侧偏下各一穿刺孔作为辅助操 作孔。此外,还可采取另一种穿刺方法,即取脐 孔或脐上穿刺孔作为观察孔。取右髂前上棘内侧 偏下穿刺孔作为主操作孔。右侧脐旁腹直肌外缘 及左侧脐旁腹直肌外缘偏下方及耻骨联合上方各 一穿刺孔作为辅助操作孔。
❖ 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腹腔镜技术的蓬勃发 展,腹腔镜手术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下一个 “金标准”。
.
结直肠癌的分期
❖ 结直肠癌的治疗和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 ❖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分期标准是2003年修改的国际
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联合制定的 TNM分期法和改良版Dukes分期法。 ❖相较之下, TNM分期法的运用更为广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