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生产学考试复习

猪生产学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1.脂肪型:具脂肪型猪的外型,体长与胸围之比不过2—3厘米,胴体脂肪含量高,皮下脂肪厚达4厘米以上,瘦肉率45%以下。

2.瘦肉型:具瘦肉型猪的外型,体长比胸围长15—20厘米,胴体脂肪含量低,皮下脂肪厚厘米以下,瘦肉率50%以上。

3.鲜肉型(兼用型):间于以上两者之间4.胴体长:耻骨联合前沿到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前沿的长度。

5. 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或长度等6.杂种优势(Hij):杂交一代表型平均值(Fij)与杂交亲本平均值(MP)的差异。

或杂种优势:杂交后代表现上优于双亲均值的部分7.杂种优势率(RH):杂种优势与杂交亲本平均值的比值。

8.三元杂交方案可述为:由长白公猪配大白母猪获得杂交一代母猪后,再与杜洛克公猪相配而获得三元杂交商品猪。

9.种公猪:在国家颁发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种猪场,第一次配种后鉴定合格的公猪。

10.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前进运动精子所占的百分率,由于只有具有前进运动的精子才可能具有正常的生存能力和受精能力,所以活力与母畜受胎率密切相关,从而它是目前评定精液品质优劣的常规检查的主要指标之一。

11. 母猪的发情周期:母猪性成熟后,在非妊娠的生理条件下,猪的发情排卵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变化,从上次发情到下一次发情间隔的时间称为发情周期。

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

12. 母猪的发情持续期:母猪从开始发情到发情结束的时期称为发情持续期,猪一般为3-5天。

13.母猪的排卵数及繁殖潜力:母猪的卵原细胞约有11万个,每次排卵约有20个左右,平均产仔仅为10头左右,因此,猪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14.母猪的妊娠期:母猪的妊娠期平均为114天,范围为102-140天15.初乳和常乳:对母猪来说,初乳指母猪产仔后3-5天的乳;5天以后的乳为常乳。

16.无特异病原体猪(Specfic Pathogen Free Pig SPF猪)是指通过净化建立的,经常规检查没有猪的气喘病、萎缩性鼻炎、赤痢和弓形体病的猪群。

它不是完全净化的无菌猪(Germ Free Pigs)。

17.肌肉保水力或称系水力,是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触冻、贮存、加工等,保持其原有水分和添加的水分的能力。

绪论猪出现在地球上比人类早.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养猪人与猪数量变化世界:1900年人口16亿,2005年65亿,递增4倍多;1911年存栏猪8000多万头、2006年存栏猪10亿,2012年12亿,递增15倍。

我国:1931年人口4.7亿人,2009年13.3亿,递增近3倍;1911年存栏猪4100万头、2008年存栏猪4.6亿头,2012年4.7亿,递增11倍多。

近年,我国生猪生产情况发展现状及趋势现状1、数量多产量低2012年存栏47492万头,出栏69628万头,头均母猪16头商品猪。

2、小规模生产为主体。

2012年统计我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不到一半,仅占39%。

3、品种资源丰富,但主导市场的品种主要依靠进口外三元,外二元杂交猪靠国外品种4、设备设施化生产比重低,不利于养猪技术的应用5、市场和疾病依然是困扰养猪业的重要因素我国养猪发展趋势1、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型企业介入2、设备设施化,高科技渗透3、品种资源多层次开发利用4、产量提升5、更强调高效、安全、环保、优质第一章猪在动物学上的分类哺乳纲偶蹄目不反刍亚目猪科猪亚科猪属野猪种家猪品种猪的经济类型脂肪型瘦肉型鲜肉型(兼用型)我国猪品种资源情况2006年,138个保护名录,猪34个1、本地猪的一般特性:1、耐粗饲,对产区环境条件有极强的适应能力:2、性成熟早,母性强,窝产仔数各异3、肉质优良,风味较佳4、体型小,产肉能力差,生长速度慢1、地方猪原生态开发利用的概念及意义(1)高档鲜肉食品和冷鲜肉食品开发;(2)商品猪杂交生产中,作杂交亲本利用;(3)新品种育成的遗传材料;(4)优质加工猪肉食品原材料生产;(5)实验动物开发利用。

2.1、猪品种体形外貌描述2.1.1、被毛颜色、鬃毛及肤色2.1.2、外貌描述(1)体型特征体型大小、体质、结构。

(2)毛色特征是否有多种毛色,如有,说明比例。

(3)头部特征头大小及形状,额部皱纹特征,嘴筒长短,耳型、大小、是否下垂。

(4)躯干特征长短,背腰是否平直,腹部是否下垂,臀部是否丰满,乳头对数及特征。

(5)四肢特征粗细及其他特征。

(6)尾长(cm)及描述。

(7)肋骨对数。

(8)其他特殊性状(如獠牙等)。

1、编号系统的全国统一要求:编号系统a由15位字母或数字构成,编号原则为:1.1、前二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如DD表示杜洛克猪;LL表示长白猪;HH表示汉普夏猪;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

1.2、第三位—第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国家统一认定);1.3、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9,然后用A—Z,无分场号的用1);1.4、第八位—第九位用公元年分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的年度;1.5、第十位—第十三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号;1.6、第十四位—第十五位用字母表示窝内个体号;1.7、建议个体编号用耳标加刺标或耳缺做双重标记,耳标编号为个体号第三位至第六位字母,即场号加个体号的最后六位。

如:DD3840A11500307 表示:杜洛克猪,产于国家标识3840号猪场,产自企业1分场,产于2011年,第5003窝,第7个产出猪。

3.3、种猪外形评分标准表3.1、胴体性状指标: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宰前活重的比值。

公式表示如下: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 100膘厚(cm):指6-7肋间背部膘的厚度;或三点式测量取平均值:肩部最厚处、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三点背部膘厚平均值。

皮厚(cm):6-7肋间背部皮肤的厚度,用游标卡尺量取。

眼肌面积: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眼肌)的横断面面积。

切下背最长肌横断面后,用硫酸纸描下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用求积议计算,或量取描绘图的长和宽,用公式计算:眼肌面积(cm2)=长×宽×0.7腿臀比例:沿倒数第一、二腰椎间垂直切下的后腿重占胴体重的百分比。

胴体长:耻骨联合前沿到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前沿的长度。

胴体瘦肉率:用手工剥离半片胴体,分成瘦肉、脂肪、皮、骨四部分,分别称重,再相加,作为100%;计算瘦肉占瘦肉、脂肪、皮、骨的比例(不计算分割过程中的损耗)为胴体瘦肉率。

胴体脂肪率:用手工剥离半片胴体,分成瘦肉、脂肪、皮、骨四部分,分别称重,再相加,作为100%;计算脂肪占瘦肉、脂肪、皮、骨的比例(不计算分割过程中的损耗)为胴体脂肪率。

4、生长发育体长:枕骨脊至尾根的距离,用软尺沿背线量取。

体高:鬃甲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硬尺量取。

胸围:切于肩胛软骨后角的胸部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腿臀围:自左侧膝关节前缘,经肛门、绕至右侧膝关节前缘的距离,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胸深:切于肩胛软骨后角的背部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硬尺或测杖量取。

胸宽:切于肩胛后角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硬尺或测杖量取。

腹围:腹部最粗壮处的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影响数量性状选出择的因素如下:1、遗传力(h2):2、选择差与选择强度:3、世代间隔:世代间隔的长短影响到数量性状的年改进量,世代间隔长、年改进量小;世代间隔短、年改进量大。

世代间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5、被选性状的多少:6、近交:7、环境因素:5.1、品系繁育的方法:1、确定建系的目标:2、建立零世代基础群:基础群的大小主要根据每代估计的近交增量和公母比例而定。

一般品系育成后,为了使基因纯合,群体近交系数应达到12-13%,每代的近交增量控制在2-3%以下。

公母比例多为 1:4-5,公畜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S=(n+1)/(8n △F )(S为公畜数;n为公母比中的母畜数)如果近交增量控制为2%,公母比列为1:5,则基础群公猪数应为:S=(5+1)/(8 5 2%)=7.5≈8(头),母畜数为8 5=40(头)3、选择方案和方法:4、品系的推广和杂交利用。

5、新品系的鉴定和验收。

第三章杂交亲本选择的一般原则:父本选择的一般原则: 1、父本品种要在生产性能上符合市场的需要,在与市场一至的经济性能上表现特别突出;2、要求体格大,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

3、产仔性能一般,不作严格要求。

公猪精液品质好。

4、四肢粗壮、结实。

5、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母本选择的一般原则:1、适应能力强;2、群体数量大; 3、繁殖率高、产仔数高、母性好、泌乳力高; 4、生产性能上要基本符合市场要求方向纯种猪选育繁殖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第一母本为主的核心群和生产群并进行世代选育。

建立生产终端父本的繁殖群体并进行世代选育。

向“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提供纯种第一母本;向“三元杂交商品猪繁殖基地”提供终端父本。

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用第一父本与第一母本杂交,生产二元杂交母本,满足“三元杂交商品猪繁殖基地”对二元杂交母本的需要。

三元杂交商品猪繁殖基地的主要任务是:饲养二元母猪,用二元母猪与终端父本杂交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满足“三元杂交商品猪育肥基地”对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的需要。

三元杂交商品猪育肥基地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瘦肉型猪育肥生产,向市场提供商品瘦肉型猪。

外三元杂交繁殖体系品种配套第一母本最好选为:大约克猪。

原因如下:(1)产仔数高,符合作第一母本的要求;(2)瘦肉率高,符合市场的需要;(3)在引入品种中最适应贵州省的环境条件;(4)在三元杂交体系建设中,分布最多、需要量最大;(5)易于与以往的杂交生产兼容;(5)符合二元母猪的选育方向,实践中效果好。

第一父本最好选为:长白猪。

原因如下:(1)产仔数高,符合作第一父本的要求;(2)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符合市场的需要;(3)要量最少、分布小,易于做到精管理,弥补适应性差的不足(4)二元母猪为白色,易于推广应用;终端父本最好选为:杜洛克猪。

原因如下:(1)产仔数低、母性差,最好不作第一父、母本;(2)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报酬好,是终端父本的最佳材料(3)适应性虽然差,但配种量大、效益好,可做到精管理。

第四章2.1.2、种公猪在营养上注意以下问题:①、饲料中粗蛋白质保持在14-15%,注意蛋白质的品质(注意原料的选择)、确保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注意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平衡,可按照种公猪的理想蛋白比进行公猪饲料氨基酸的配比。

②、常量元素中注意饲料中Ca和P的供给,一般Ca达到0.6-0.7%,P达到0.5-0.6%、Ca:P为1.5-2:1为好。

③、微量元素中按瘦肉型猪的饲料标准提供,注意Zn、Se、I的供给。

④、为保证腹部不下垂,公猪不宜饲喂大量的青绿饲料,但要确保各种维生素的提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