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案例模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13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
2.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游泳、数星星、划船……)2.那你们知道农村的小朋友在夏天爱干些什么吗?(你知道的还真不少!)3.老师这儿还带了几张他们玩耍时的照片呢!(课件出示图)看,农村的孩子喜欢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喜欢到荷塘去采莲蓬,摘荷叶,还喜欢和牛儿在水中戏水。
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4.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就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
于是呀,他提起笔把看到的全写进了一首诗里,你们想不想学学这首诗?这首诗名叫《所见》。
(课件课题)5.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注:“所”是平舌音)齐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借助拼音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一读——读准字音)2.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带读?3.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开火车认读)4.我再打乱顺序考考你们,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
看谁做得对?(1)闭:闭上小眼睛。
你闭得可真紧啊!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这就是闭,闭眼的“闭”(男生读,女生读)(2)立:全体起立。
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齐读“立”。
(3)捕: 捕是什么意思?这个动作要用——手,所以捕的偏旁是——。
“捕”字可以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捕蝉,谁来读一读?(4)蝉:哪个小朋友知道蝉?给大家介绍介绍。
老师这还有几张蝉的图片,看看。
(5)农村的孩子可喜欢捕蝉啦!夏天,他们常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可有意思啦!(6)牧:谁能给它组个读。
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5.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还会读吗?自由练习读一读。
(二读——读通诗句)6.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7.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
听老师读读。
(三读——读出节奏)8.(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自由练读,男女赛读。
9.自由读诗,想想诗人看见了什么?10.交流(板书):牧童、黄牛、林樾、鸣蝉(1) “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你能根据它的字形猜出它的意思吗?(鸟叫)这里指谁叫?一只不停叫唤的蝉。
(2) 预设学生没说到“林樾”,借助插图,你们看,图上还有什么?(指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
(板:林樾)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
(3)一棵树叫林樾吗?两棵呢?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就是——林樾。
读一读这个词。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义。
(放背景音乐)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到林子里去看看。
(一) 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指名读)2.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3.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摇篮里,可舒服啦!(指名读)4.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5. 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
大家一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1.牧童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
哇!夏天是迷人的。
牧童往四周看了看,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他还会看到什么?(蜻蜓、花、草、树、小鸟……)2.(播放:放牛歌)是啊,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3.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4.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
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指名读。
5. 这歌声太小,再响些。
6.听老师读读——(强调“振”)7.女生读,男同学加进来一齐读。
(三)学习第三、四句。
1. 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
他干什么了——(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2. “立”我们刚刚已经表演了,那忽然闭口立又是怎样的呢?3.现在你们就是小牧童,咱们一起来演演,比比谁演得最好。
小牧童,准备好了吗?小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缓缓走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走一路唱,那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他唱着唱着,(播放蝉鸣)忽然,小牧童闭紧嘴巴,挺直脊背站在树下看着。
4.采访1:哟,这个小牧童捂住嘴巴,站在这儿可真直啊!我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我听到了蝉在叫,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5.采访2: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
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我想捕蝉)6.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齐读——(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7.请坐!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8.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9.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
10.谁再来读?11.(预设:生大声地读。
)哎呀,你太大声了,蝉飞跑了。
你再读一读。
12.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1. 多可爱的小牧童啊!(指板书)诗人将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诗。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课件出示全诗)2.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请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3.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4.让我们看着这画面,当一回诗人,一起来吟诵这首《所见》。
(配乐示图)五、拓展体验,链接古诗。
1.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
2.(课件出示:《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请大家跟着我一块来读读。
3.你们来读读。
六、指导写字。
1.最后,咱们再来学写两个生字。
(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童、黄。
)学生认读。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有谁来给大家提个醒?(红笔标注)3.请看老师写这两个字,同时伸出你们的右手书空。
(直接在书上写,展示。
)“童”上下结构,上面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黄”:上中下结构,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
4.请同学们在书上描红,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5.展示。
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所见牧童黄牛林樾鸣蝉[评析]《所见》是一首叙事诗。
在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体验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联系课堂教学,体验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夏天喜欢玩耍的游戏,并补充相关图片,交流农村小朋友在夏天的快乐生活,为孩子感受诗境打下了基础。
2.再现画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情境图,播放《快乐的小牧童》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描述: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他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
哇!夏天是迷人的。
突然停了下来……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3.组织表演,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体验。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来当小牧童,演一演“忽然闭口立”的情景。
这时,孩子们个个屏住呼吸,立起身子,专注地盯着蝉看,天真烂漫的形象展现在课堂,仿佛就是那诗中可爱的牧童。
看得出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