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
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
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
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
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
其二是古今差异。
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
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
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
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
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
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
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
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
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
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上《行路难》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读出苦闷彷徨的语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读出奋进昂扬的语气等)。
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
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
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
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
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
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
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想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面后,再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
“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
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
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
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课例李镇西的《律诗二首》。
二、品味。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
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一)抓疏言环节。
即疏通文义,教师指导自学中让学生用“三看一查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叩开句意之门,让学生对疑难字句做上记号,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
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做考查。
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
(二)分析修辞。
请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让我们思考两组问题:其一,诗中“征蓬”、“归雁”二句隐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征蓬”、“归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诗写于公元737年春天。
当时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征蓬”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归雁”原指春天飞回北方的大雁;而根据诗的背景介绍,可知此处诗人并非仅仅在写北方边塞这苍凉悠远的景象,更暗喻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诗句中隐含着他怆然沉郁的心情。
(三)词语品味。
其二,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本诗中“大漠”、“长河”两句成为千古绝唱。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那么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诗歌所创设出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果硬要用什么词语去诠释或替换,会顿时意趣全失、索然无味。
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
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
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
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这一切,必须用心灵去体味、琢磨,方能得其妙处。
三、联想和想象。
我们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想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
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
我举例说:“假如你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那么你想想,这根枯藤是一根什么样的藤呢?树上还有没有叶子?藤是怎样缠绕在树上?就像你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一幅画面?乌鸦又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拓展,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或写出以后,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
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会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歌。
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为什么会失眠?他在想些什么呢?想像是架接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桥梁,也是复活文本情境的有力手段。
初中生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人生阅历有限,但通过想像还是能使文字鲜活成画面的。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
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
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
通过学生地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
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
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试用修订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
所谓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自己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在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早在15世纪的苏格兰W·德拉蒙德说过:"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