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要注重孩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诵读感受能力的培养。
说具体了,就是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个班有几个读得好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不是老师教的,是孩子天生的语感就好,或者受到其它影响,而要人人都能做到,那必须要从班级教学,从学校教育抓起。
要强化让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来朗读,还要读到正确流利,达到五个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想首先就要看看你是不是能让全班孩子每个人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低年级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2.识字写字要落实到位。
这也是低年级阅读课的特殊任务。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三千个左右常用字,第一年就要达到1600,一半以上是在低年级完成的。
所以低年级的阅读课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这是第二条教学目标。
3.理解应用。
低年级的理解和应用是简单的,千万不要拔高。
有些低年级老师,往往喜欢把理解的要求提高,其实对低年级的阅读课文来说,就两条要求,一条是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
第二条是对感兴趣的人和事能有自己的感受,乐于与人交流。
读
完童话寓言故事以后,感兴趣的,能够跟别人说说自己喜欢的情节,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低年级要理解的词语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新词新句式,这个词孩子过去没见过,对这样的词老师要引起注意。
第二类词就是关乎课文中心的词语,这篇文章,它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这个中心词或叫关键词。
第三是拥有引申含义的词语。
比如说《家》这篇课文: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像这样一篇文章,它要了解的词语有哪些?第一,新词“祖国”。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过祖国。
但是祖国是啥?恐怕一年级的孩子很难建立这个概念,这个需要老师做个引导。
有的老师给孩子画一幅中国地图,告诉他我们的家在哪,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多大。
其实这就叫理解。
第二就是关乎课文中心的词,不言而喻,这课中心词是“家”。
第三是有引申含义的词如“花朵”。
这里的花朵并不是指月季花、牡丹花、菊花,而是说我们少年儿童就像鲜花,它是一种修辞手法。
这里我尤其要说的是对第三类有引申含义的词的把握。
比如课文《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
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我们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孩子认生字、读课文,都没问题,一到理解就把握不好了。
她让孩子逐个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结果造成字面上的浏览。
老师问:“雨点落在哪儿了?”小朋友说:“池塘里”。
“在池塘里干嘛?”小朋友说:“睡觉”。
老师说“什么叫睡觉?”孩子不会解释。
老师说:“你们做个动作,我就知道你们懂得睡觉了。
”小朋友做了一个动作。
老师说:“真棒,真聪明。
”然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你们都去睡睡觉,体会一下睡觉的感觉,然后再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老师说:“声音要小,睡觉的声音要小”……然后,“散步”、“奔跑”、“跳跃”等老师都是这样教的。
我们说一个词语就像一个钉子钉在墙上,它有露在外面的这一段,这叫字面意思;而钉在墙里面的这一段,那叫引申含义,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教的是钉在墙里面那一段。
老师要引导的是顺着墙外这段往词语背后的意思去琢磨。
因为露在外面这一段一读就懂。
睡觉谁不懂?所以说我们觉得这样教学有些浅了。
我们教的都是孩子会的。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特别关注词句的引导。
要明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是要抓课文内容,二是要抓重点词句。
刚才说的那些重点词句抓住了,如果再能读读,把课文读熟了,对理解课文写的内容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4.熟读背诵。
要特别注意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
积累。
刚才我们说了,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50篇加上5万字是低年级应该落实的。
有的孩子,低年级光看着考了100分,实际上它已经亏了,50篇没背,5万字没读,100分那是假的,它不是真正的100分。
刚才说的那50篇5万字,恐怕还是基础的,是保底指标,
以上说的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一,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二,识字、写字任务落实到位;三,把了解词句,读懂意思落实到位;四,积累背诵落实到位。
1.感受识记能力。
要继续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六年一以贯之的。
到了中年级还要注意加强默读和略读的指导。
中年级的课堂最大的变化是不单要书声琅琅,还要有默默沉思;不但要读,而且要记,要想,刚才前面说的啥?中间说的又是啥?所以这是第一个变化,中年级的阅读不单要朗读、诵读,还有默读、略读,从形式到内容到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到中年级变得复杂起来。
低年级我们只要求大致了解词句的意思,对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有所感受。
而中年级就有三条。
第一,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低年级是了解,中年级是理解。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进入中年级后的一个难点。
第二,要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往机械
的,从哪儿到哪儿,非得这样分段的做法有伤孩子的创新,不是个性化理解。
但是,也不是在教学中就完全不用考虑要点了。
读完一篇课文以后,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握的,而且这个也是学习这篇文章,乃至高年级阅读的基础。
第三,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复述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说出主要内容,要能涵盖所有的要点,同时要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两条缺一不可。
要经过一堂课一堂课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孩子的概括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表述能力的培养。
表述能力是孩子的演绎能力。
孩子为什么写作写得不具体,就是那么干巴巴的一句话?其实跟他的复述能力有关。
首先要能准确地传达课文的语言风格,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口语说;其次要能恰当地引用原文,能突出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其实这是一个用书面语言来丰富、改造学生自身语言的过程;在复述中还要适当地增加一点自己的评论。
复述中,他的语言、节奏、情感已经说明他的观点了,再加点评论,这对将来学生的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中年级理解的要求从理解词,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到概括主要内容,再到复述。
一个概括,一个演绎,一个归纳,一个演绎,这就构成了孩子思维的训练。
3.重视积累拓展。
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在40万字以上。
从低年级的5万字一下子成了40万,要求提高了很多。
因此老师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读书机会。
中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
加,理解能力的增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和默读能力的提高,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就像我们驾校基本上毕业了,该让孩子开车上路去跑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