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2020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培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A.烧制陶瓷B.黑火药C.造纸术D.指南针2.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A.试管口B.中下部C.中上部D.正中间3.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C.氧气不易溶于水D.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你认为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5.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柴劈成块B.西瓜榨成汁C.残雪化成水D.高粱酿成酒6.在甲、乙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

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7.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A. A B. B C. C D. D8.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的操作中正确的有()①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②加热时,为防止试管脱滑,应使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③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④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火焰处上下转动⑤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⑥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9.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10.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

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A.利用电热器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11.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

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A.家庭烧煤取暖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12.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B . 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C . 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D . 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13.以下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其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把装置连接好 ②两手紧贴容器外壁 ③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④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⑤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会膨胀A . ②④①③⑤B . ③②①④⑤C . ①③②④⑤D . ①④②⑤③14.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A . 黑火药成分的研究B . 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C . 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D . 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闻气味B . 振荡试管C . 贮存氧气D . 倾倒液体二、填空题(共3小题)16.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最先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石蜡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17.今有下列物质的用途:①酒精可作燃料②氧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③金属铜广泛的用于电线电缆④用铁制作铁锅其中用途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18.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19.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20.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烧制陶瓷涉及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黑火药爆炸时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造纸术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发明。

2.【答案】C【解析】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所以答案应选C。

3.【答案】D【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4.【答案】D【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符合题意。

5.【答案】D【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木柴劈成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成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残雪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高粱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答案】D【解析】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7.【答案】D【解析】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故D错误。

8.【答案】C【解析】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以免引起玻璃容器的炸裂,故①正确;加热时,试管底部放在灯芯上加热,试管受热不均易引起炸裂,故②错误;烧得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破裂,故③正确;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方法是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处左右移动,故④错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应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故⑤正确;给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故⑥正确。

所以答案应选C。

9.【答案】B【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B正确;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D错误;10.【答案】C【解析】A.利用电热器取暖,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物理变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D.利用蜡烛照明,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化学变化;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11.【答案】D【解析】分析一种变化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变化,本题要明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A.家庭烧煤取暖,通过煤在氧气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潮汐能,是海水在潮涨潮落时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干电池的原理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