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2.叙事学
3.隐含读者
4.发愤著书
5.春秋笔法
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15分,共30分)
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

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

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

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3.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
四、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举例论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2.《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笫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叙事学
答:叙事学是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形成的叙事理论。

俄国学者普洛普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的结构思想传到法国,引起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分析的尝试,这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成了叙事学。

叙事学关注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

它发展了传统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注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3.隐含读者
答: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

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发愤著书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5.春秋笔法
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15分,共30分)
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答:(1)出处
上述文段出自苏轼的《文说》。

(2)含义
①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这是对陆机
所说“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的发挥。

②苏轼以泉水流经高低不平的山石而随物赋形为例,说明他自己的创作原则是符合创作对象本身的内在特点,顺乎自然、恰到好处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便准确地描绘出它的真实状态。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要求作家应该尊重现实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律性,而不以自己主观偏见去任意改变它。

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如在《书蒲永舁画后》一文中所说唐代孙位的画,由于“随物赋形”,方能“尽水之变”,充分表现水汹涌澎湃之自然态势,而具有“神逸”之妙。

艺术创作本身并无固定格式,苏轼曾说“诗无定律”,形象描写准则应当是“随物赋形”而能“尽物之态”。

2.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

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

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

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答:(1)出处
出自明代沈璟的《二郎神》套曲。

沈璟注重艺术形式,其论点是要严守格律,这套《二郎神》体现了其曲学观点。

(2)含义
①作曲必须“协律依腔”
沈璟突出地强调作曲必须“协律依腔”,轻视曲作家不“谐律吕”的“讹音俗调”。

沈璟曾说道:“宁叶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何氏只是说为了“声
叶”,辞可以“不工”;沈璟则说“不工”可以达到“读之不成句”程度。

变“不工”为“读之不成句”,已经不止是程度上的差异,试问“读之不成句”的作品,沈璟的格律论实际上是一种偏激的理论。

②四声阴阳、句法和用韵的严格要求
再看沈璟格律论的具体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点:四声阴阳、句法和用韵。

四声阴阳,他认为叠用平声字时要区别阴阳,叠用仄声字时要分辨上去,或用平声不谐时可用人声替代。

关于句法,他说一定要注意顺句和拗句,不要随意变动。

至于用韵,必须严格遵守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初的《洪武正韵》。

沈璟所改编的《南九宫词谱》正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运用。

在这个词谱中可以看到他的要求是如此的严格。

沈璟订正旧曲之讹,意在恢复旧式,要求严格遵守,勿使趋时。

其遵守旧体古韵是极其认真而严格的。

③关注修辞技巧,较少理论阐发
沈璟所关心的几乎都是琐细的修辞技巧,较少理论阐发。

但由于他“生长三吴歌舞之乡,沈酣胜国管弦之籍”,对元代典籍和吴江的戏曲作过一点调查考察和不断的宣传提倡,当时曲家竞相学习,遵依信奉。

“其所著《南曲全谱》、《唱曲当知》,订世人沿袭之非,铲俗师扭捏之腔,令作曲者知其所向往,皎然词林指南车也,我辈循之以为式,庶几可不失队耳。

”其为时人称许如此。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即“用志不分,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