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第二章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率先发展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

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

影响较较大的有《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小马礼逊等担任主笔,以敢言着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反对香港政府)《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等。

《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创刊于1845年,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日报,1974年停刊,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的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1876年,《德臣报》和《香港晚邮报与船期录》合并,改为日报,用《德臣报》的名义出版。

《孖刺报》:创刊于1857年,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1941年停刊。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HongkongGazette)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创办人为约翰¤马礼逊。

半月刊,主要用来颁布英国政府的命令。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ChineseSerial)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

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孖剌报馆:《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1857年11月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

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德臣报馆:1861年8月10日中文附刊《香港新闻》创办,报道船期货价,出刊8期后,停刊;1871年3月18日,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陈蔼廷主持,1872年4月停刊;《香港华字日报》:德臣报馆创办的中文附刊,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

后改为独立发行,由陈霭廷任主编,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

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

1872年4月17日创刊,1941年停刊。

《近事编录》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

同时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的新闻性更为凸现。

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由英商奚安门主编,英商字林洋行创办。

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

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英国政府的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

《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是出版时间最长(1850-1951)、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主要阅读对象是在华的外国人和买办知识分子。

《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该报被视为°英国官报。

不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内容更加明目张胆煽动政府加紧侵略和掠夺,公开支持清政府。

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开辟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一共出版了101年。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文汇报》:1879年创刊,由英国人克拉克等任主编,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六合丛谈》(ShanghaiSerial):1857年1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主编,墨海书馆出版。

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

月刊,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内容上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无所不包。

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万国公报》:1868年创刊于上海。

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

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

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格致汇编》(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1876年2月27日创刊,英人傅兰雅主持的月刊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传教士。

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

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

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

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

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

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上海新报》样式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

《申报》:1872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

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的特点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三,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四,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六,开始使用新闻图片;七、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稿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

,还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1877年《瀛寰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是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后因脱离中国实际而不受欢迎。

1884年,《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1876年3月,申报馆还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由于当时中国下层民众大多数是文盲,创刊没多久就停刊了。

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1885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申报》1949年停刊。

《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在停刊《上海新报》10年后重振旗鼓。

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

《新闻报》: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

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1960年5月31日终刊。

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深入细致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

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香港、上海、广州外,宁波、福州、厦门也相继有外报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

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

这些日报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还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纸,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

《中西闻见录》: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等创办。

1872年8月创办。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报纸,宗教性的文字不多。

1875年8月停刊。

天津第一份近代报刊:《北方邮报》,1880创办,刊登海关贸易统计之类的材料。

《京津泰晤士报》:英文报,创刊于1894年,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初为周刊,后改日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