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马耀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学校文化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停留在对课堂外文化的构建与打造上。
一方面,学校体现“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
而在课堂中,很难感受到浓郁文化气息的存在,更不用说感受这种文化的魅力。
课堂内外的文化,有很大的反差。
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可能是封闭、集权、死水一潭的。
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们善意地忽略或忘记,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静态层面上,并没有形成过程性的文化体系,导致课堂本身的与文化脱节,课堂教育功效没有完全凸现出来。
因此,聚焦课堂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吴忠二中学校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构建平等民主的特色课堂文化。
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存地位的关注与尊重。
但是,由于具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官僚文化的传统,教师往往以压制、抑制和控制的方式权威对待学生,这种文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个性,学生在权威文化控制下往往形成顺从型人格,缺乏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能升学的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发展潜力极大的学生。
这种做法不仅废弃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使他们在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时就被认定是失败者,带着不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而且明显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律所保证的教育的全民性和平等性,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首先要在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上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
从时代发展看,信息时代改变了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
这种情况必然引发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型。
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更多的从传统维持性教与学过度到创新性的教与学。
教师必须在引导和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同时,实现角色意识的转变。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观念,自觉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励者,促进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处处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
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其实质,是重建教师的心智状态,教师必须从原来相对固定静止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势,勇于自我挑战,自觉转变角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
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我的自觉性和人格的重构。
第二、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一种教育,如果他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
”当前,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最高目标。
然而,由于过去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因此,课堂成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和凭借的教材,不是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而是唯书唯上,死记硬背。
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是难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剧本”和“案例”,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
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
积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不同的解答,大力倡导“创读”、“创解”。
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
正因为如此,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也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因此,教师要以主体性教育观为理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为动力,以教师指导帮助为后盾来设计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真正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实现教学方式的革命。
一旦这种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的课堂文化构建起来后,学生就具有知识发现和能力生成的后续力,就会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深刻的促成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第三、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初衷。
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同时,在重视学生的生存地位和学生主体心智发展的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也显得格外的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才必先育人,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倾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培养健全人格,造就有用人才。
构建学生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就是通过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它要素平衡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科学的把环境意识、社会公德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标,注重意向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的结合。
要以传统的“勤、俭、敬、信”等作为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赋予它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人格教育认定为人的主动的、全域的发展。
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智能与品格的结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尤其要通过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生命意识,道德准则转变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育人途径的STSD模式,即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Development)相互联系,把学校课堂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开放探索能力、社会交往品质、协同合作精神、自我调控心理能力的期求。
总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诠释,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因此,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中,教师就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以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为此,我们还必须重建教师专业文化,必须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只有做好上述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会曙光在前。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
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建设现代学校文化,需要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也需要以制度文化作支撑,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作底蕴。
构建课堂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尤其是课堂文化的确切概念,这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课堂文化的不懈追求。
因此,在重构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统一的课堂文化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文化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文化的关注,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这不是为了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