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课堂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着培训目标的实现度。
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课堂中,课堂的效率却不容乐观,这只是因为职校生源不好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策略探索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活动形式。
对于学生而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对教师而言,它的高效与否直接反映了教师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和专业水平,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
因此高效的课堂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颇具意义。
一、中职课堂现状分析
1.传统课程模式根深蒂固
现行的课程模式仍以学科课程为主,若是从培养理论研究性人才而言,这是较好的课程模式。
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种体系就明显不足了。
(1)职业教育课程是应今后的职业要求而设置的,其定向性和专业性要求很高,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具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只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地完成任务。
如按照传统的学科模式,一门或几门课程都学完了,学生还不知道某项工作任务要干什么、怎样干,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2)职校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佳,对于长时间以抽象概念原理的学科理论充满排斥。
实践证明过于抽象的理论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很多学生因学不懂而厌学,进而导致弃学。
2.教学方法陈旧,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专业技能
职校的专业课不同于文化课,教学本身包含大量的实践环节,学生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相较于文化课的课堂,专业课本应更具活力,更受学生欢迎。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走两条路:
(1)老路子。
所谓的老路子就是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先详细地讲解这东西是什么,等讲完才让学生操作。
而学生往往听的云里雾里根本无从下手。
这时老师只能个别辅导,长此以往,学生不会再关注老师的讲解,操作更是浑水摸鱼。
(2)超级模仿秀。
有些专业课老师也认识到了老路子的不足,因此便省了这等口舌,直接“真枪实弹”带着“新兵”“上战场”。
“同学们,听不懂不要紧,跟着做两遍就会了!”于是一场超级模仿秀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帷幕。
学生倒是乐颠颠地响应号召。
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学习热情。
等到下次课任课老师满心期待地让学生回顾上次的操作时,老师震惊了,学生傻眼了。
这种模仿秀似的教学方法到最后课程结束,学生根本记不起所学内容的操作方法。
3.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之快令人咋舌。
而学校却极少与社会沟通,很多老师刚一毕业就来学校工作,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在刚出校就已落后或淘汰。
因此现在的专业课老师每年被要求下企业实践几个月。
本是个良方,奈何实际操作却不尽如人意。
在职业学校中,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课,往往还要承担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几个月下到企业不太现实。
二、实现课堂高效的策略探索
1.强化改革意识和科研意识
(1)强化改革意识。
学校面临竞争,教师个人同样面临着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我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改革创新形势的矛盾;教材的难度与学生基础的矛盾等。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
2.加强进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为不断地进行师德教育,强化全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加强业务学习,每一个教师都应成为博学多才的“杂家”,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不断“充电”,自觉地、主动地努力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
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学校在做好点名、统计、考核的同时,应进一步安排好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3.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充分备课。
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熟悉教材内容,理清重点、难点和关键,杜绝看着备课本(或教材)上课;要求要备教法,重点设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参与;要备学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2)设计好开场白。
要求每节课的开头都能设计一个主题鲜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这样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也就容易成功。
(3)讲课力求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多举一些生活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实例,力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一个好的实例,不但使学生学得懂、记得牢,而且会使平淡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
(4)注重学生参与。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甚至可以组织互动小组,把
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要把传统的“教你学会”转变为“教你会学”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标准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必波.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2]祝丽娣.项目驱动教学法设计及结果评价[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
[3]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