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7、《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素材【素材清单】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
【写作素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到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不顾个人安危,向执政府请愿,虽被反动派杀害,但这种爱国行为却体现了刘和珍等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出来,悼念死难烈士,控诉反动政府,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应该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民族的繁盛强大离不开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障。
社会责任感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和谐社会呼唤社会责任感。
愿我们都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素材激活】汲取时代新思想,做有责任感的人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惨遭杀戮。
刘和珍爱校爱国,都显示了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为后人景仰。
刘和珍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她自觉汲取进步思想是分不开的。
文中说,刘和珍很爱看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廖落”,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刘和珍。
邓小平16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
特殊的留法经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使他具备了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开放的国际视野的广阔的思维空间。
汲取时代新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健康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适用话题】可用于“正视现实”“永不屈服”“忘记与铭记”“爆发与灭亡”“沉默的力量”“选择”“生命的意义”“追求”“社会责任”“爱国不分性别”“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民族大义高于一切”“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逃避是失败的选择“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
素材运用要灵活,可以根据话题阐述的实际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避免生拉硬扯,给人生硬的感觉。
如“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可从刘和珍等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奋不顾身,殒身不恤高度责任感这一角度论述,甚至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深,指出:社会的前行,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正是这种责任感。
把责任感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更突出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运用范例】(一)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系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头淋雨。
——周作人君本为封建社会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江西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却不懂得安分守己,为反对严酷束缚学生的校规,倡议成立学生会,不仅在一夕之间成为“害群之马”,还被处以“记大过”处分,何必?可君不死心,为反对虐迫学生读圣经,做礼拜,又联系了“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何苦?因首倡女子剪发并带头剪辫,被污为“有伤风化”并勒令退学。
终因你的“冥顽不灵”而在段政府门前喋血。
你用你的尸骸当做控天诉地的证词,扼住了“御用文人”的手腕,他们吃痛,再也无力去拿起笔杆写下那些鞭挞他们灵魂的文字。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
——闻一多朔朔的猎风席卷着整个北京城,而整个北京城都在翻腾着你倒地时喷涌而出的鲜血的气息。
你会不会很冷,为这麻木的,把枪口对准同胞的国人,为他们愚昧的、蠢笨至极的行为感到可笑?明明是借刀杀人的刽子手,却还在那里冠冕堂皇的指责你是被人利用,可悲啊!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
这不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实弹打出来的是青年的血,不醉于墨写的挽歌。
唤你一声刘和珍君,只因你的执着你的敢于斗争。
唤君一声千万语,愿你的鲜血不会白流,来洗涤那些愚昧的国民被蒙蔽的灵魂吧!尚飨!(《祭刘和珍君文》)(二)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的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感动中国人物——刘和珍》——踏歌而来)(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来源:中华语文网)8、《小狗包弟》写作素材第一组【素材清单】透过《小狗包弟》我们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作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
【写作素材】1、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2、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是一个人正直诚实的表现,是一个人美丽而高贵的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人性的鲜花吐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
巴金亲身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并在这场“运动”中受到冲击,深受其害,同时也听到看到许许多多在后人看来十分荒唐的事和人。
“文革”后,许多人对这一场政治运动都还心有余悸,却又不敢说一个“不”字。
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巴金终于感受到了噩梦醒来后的晨光,勇敢地说出了久抑心里的真心话,让人们受到深刻的启迪,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3、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在《记念刘和珍等为国家民族而死的爱国青年,称自己的学生们为“君”,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表现了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巴金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同样也表现了这种可贵的精神。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从自危,夫妻背叛,亲人反目,朋友相互出卖的事经常出现。
把一只小狗送走本是一件小事,“狗命”按理说也不如“人命”价值高,但是巴金却抓住这件小事的本质——自己无力保护这只讲“仁义”的小狗,却为“保全”自己而舍弃小狗,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歉疚和自责:“我感到羞耻”“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价值。
【素材激活】认识你自己巴金在“文革”中属于被侵害、被侮辱的人,而这样一个并无过错的老人,在动乱结束后,率先反省,《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
”可是,一个人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在古希腊帕尔纳索斯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箴言:“要认识你自己。
”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的一切巨著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大写的人,首先要正视自身的短处和不足;否则,即使一时有所作为,最终也会成为悲剧人物。
【适用话题】可用于“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正确看待自己”““诚实正直”“社会良心”“真诚与虚伪”“求真”“自责”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个人与社会”“同情”“承担责任”“忏悔”“解剖自己”“见证真诚”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
“说真话”是诚实正直的表现,是良心良知的外化,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作为虚伪、虚假等丑恶的人性的对立面出现的;勇于解剖自己是一种勇气,一种胆略,一种胸怀,一种高贵品质,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负责。
写作以上话题,要注意揭示出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要努力找到话题与素材的“连接点”或“结合点”。
【运用范例】(一)我合上书,封面上的巴老笑得是那样平静,那样坦然,那安详,一开始我纳罕为什么一位迟暮之年的老人会有如此极富生命力的笑容,现在终于懂了;当一个人可以无畏地面对死亡时,岁月又能奈他几何呢?(《读懂巴金》)(二)一个人的伟大,不是谁说了算的,我想,巴金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在默默无闻地实践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在为人民而艺术,他的人格熔铸在他的文学中,他用真情演绎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对巴老的了解,还从世界语的接触中有所领悟,他是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他为世界语的推广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人类和平作努力的理想也不断地激励着人们。
巴金的过世无疑又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文学泰斗,于是有人慨言:星星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尽管文学新秀层出不穷,胸怀文学抱负者比比皆是,有文学才华的也目不暇接,但文学并不是为名为利而来的艺术,妄图通过文学来造就自己的名望的会失望,妄图通过文学来发财的也不可不必。
有犀利的文风、雄辩的思维者,用文学来抨击世事,却空泛内容,让人叹惋,有逻辑思维、有生活阅历者,用文学来记载历史、反映社会,却也情怀私狭,无酣畅淋漓之作。
我想,大师虽然走了,我们学习大师的精神是永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