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
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
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3、性心理发展理论Ⅰ弗洛伊德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人一切追求快乐的活动都是性的活动。
性力(力比多)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按照性力的发展顺序和年龄的关系,将人格分为五个时期:1)口欲期从出生到1.5岁2)肛欲期 1.5岁至3岁左右3)性欲期 3岁到5岁左右4)潜伏期青春期前,5、6岁到12岁左右5)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Ⅱ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即:性本能的含义)1)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2)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4、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Ⅰ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它使人警惕即将到来的危险,并对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
焦虑有三种形式:1)现实焦虑 2)神经焦虑 3)道德焦虑Ⅱ心理防御机制因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中,使人焦虑、痛苦,于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套心理自我保护的方法。
1)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2)心理防御机制作为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人类在正常和病态的情况下都会不自觉地运用。
5)释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将潜意识的性和攻击冲动在意识水平上直接给予表达,会使个体感到不安,于是通过梦来表达。
二、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1、行为学习的类型Ⅰ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1)特点:①强化②泛化③消退2)意义: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Ⅱ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类型: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消退④惩罚2)意义: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Ⅲ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米勒)Ⅳ示范作用(班杜拉)1)过程:①注意②记忆③行动④强化2)意义:①示范作用与患者角色行为的形成有关。
②示范作用也可用于对患者的指导与护理,以及儿童患者的教育等。
三、认知理论ⅠABC理论(艾里斯)内容:A指与情绪有关的诱发事件,B指人对诱发事件所形成的信念,C指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ABC理论认为,非理性信念是情绪或行为障碍产生的重要因素。
Ⅱ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贝克)内容: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第3章个体心理一、心理现象及其本质1、心理现象的结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认知过程1、感觉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意义:①感觉是个体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②感觉是其他高级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分类:①外部感觉②内部感觉4)变化规律:①感觉的适应②感觉的对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④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感觉越迟钝。
2、知觉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2)分类:①空间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3)基本特性: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感觉与知觉的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反映整体。
3、记忆1)概念: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个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2)分类Ⅰ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运动记忆Ⅱ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3)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和再现4、遗忘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恢复与提取,或者产生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都称为遗忘。
2)分类:①暂时性遗忘②永久性遗忘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①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②遗忘的进程不均衡,遵循“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艾宾浩斯发现)③抽象材料比形象材料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④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影响⑤遗忘还受兴趣、情绪和动机第心理因素的影响4)遗忘曲线5、想象1)概念: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特点:①形象性②新颖性3)分类Ⅰ根据有无目的分为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Ⅱ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分为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6、思维1)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2)特点:①概括性②间接性3)分类Ⅰ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Ⅱ根据思维活动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分类①逻辑思维(分析思维)②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Ⅲ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及答案多少不同分类①求同思维(聚合思维)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①提出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定势②迁移③功能固着④动机的强度⑤情绪状态7、注意1)概念: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3)分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4)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三、情绪情感过程1、情绪1)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管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特性:①情境性②不稳定性③易变性3)分类Ⅰ原始情绪:①快乐②愤怒③恐惧④悲哀Ⅱ情绪状态: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Ⅲ社会情感: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4)作用①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心身健康②情绪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③情绪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系统之一④情绪可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5)情绪理论Ⅰ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刺激情境通过生理本能性反应引起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反馈到大脑才产生情绪体验。
Ⅱ丘脑理论(坎农)情绪活动的中枢在丘脑,并非由外周生理变化而产生,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均受丘脑的控制。
Ⅲ认知理论(沙赫特&辛格)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意志过程1、意志1)概念: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特征:①有自觉的行动目的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③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④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韧性④自制性动机冲突的类型: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五、人格及其倾向性1、人格(个性)1)概念: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构成: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需要)3)特征:①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②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③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④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2、人格倾向性(动机、兴趣、需要)Ⅰ需要1)概念: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分类Ⅰ)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分为:①生理性需要②社会性需要Ⅱ)根据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①物质需要②精神需要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根据需要产生的先后顺序不同,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即: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爱与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Ⅱ动机1)概念: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和意图。
2)功能:①始发功能②指向或选择功能③强化功能3) 分类Ⅰ)根据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①生理性动机②社会性动机Ⅱ)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分为①高尚动机②底下动机Ⅲ)根据动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为①主导性动机②辅助性动机4)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强度过强,反而会对会对的结果产生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