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分析:
1995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156.1;35%)、小麦(1992.7;32%)、油菜籽(991.1;16%)、玉米(552.4;9%)、薯类(528.4;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0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236.7;34%)、小麦(2126.4;32%)、油菜籽(964.7;15%)、豆类(773.4;12%
)、蔬菜(539.7;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1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小麦(2365.7;33%)、稻谷(2245.4;31%)、豆类(1021.2;14%)、油菜籽(761.1;11%)、蔬菜(774.2;11%)。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1995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图可以看出,在安徽省,稻谷和小麦占据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
且稻谷的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玉米、蔬菜、豆类的种植面积也有增加的趋势,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安徽省地处中国中部,秦岭淮河一线将安徽省划分为南部和北部。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兼有麦类、薯类、玉米、豆类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则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兼有玉米、薯类、大豆等。

其中安徽南、北部地区面积差别不大,因此安徽省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差不大,薯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南北部略有有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蔬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蔬菜种植的风险,这是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长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增大了蔬菜的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蔬菜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并且蔬菜的培养周期短,品种调整快,销售畅通,使得农户种植意向增加。

油菜籽属于经济作物,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

综合安徽省的生态生产条件和技术特点,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增长,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其主要原因有:1、价格波动大,较粮食作物效益较低。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由于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的价格未受政府保护,市场风险因素较多,价格波动较大。

另外,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将好于油菜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小麦。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普遍低于小麦和水稻,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油菜籽、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补贴政策影响不一。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目前,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其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
植经验丰富,但种植效益意识较为保守,对瓜果、蔬菜、苗木、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种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

6、获取市场信息少,销售渠道狭窄。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各种农业协会虽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作用逐步显现,但总体看,发挥职能有限,农产品信息化平台有待扩建与完善,销售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由表中数据可知,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为:1. 价格波动小,作物效益相对较高。

近年来,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不断提高,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较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高,劳力投入相对较小。

目前安徽农村油谷类、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育苗、收割、采摘等环节可实现机械化或部分机械化,可节省耕作时间和劳力。

3、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相对较小。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相对滴,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较小。

4、政府补贴政策较多。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这些补贴政策对一些地区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有一定影响。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现今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植经验丰富,更倾向于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薯类作物属于适砂土壤型作物,且喜阳喜暖,但其种植面积减少程度相对明显。

其原因可能为:1、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较低。

2、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薯类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获取市场信息少,市场需求小,销售渠道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