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一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201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一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2018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一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2018.11. D (3分)【解析】文中并无忽视对山水描绘的表述;“忽视”与宗炳的绘画和理论矛盾。

2. A(3分)【解析】扩大范围。

对时代理解有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也是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在文中指的是汉末魏晋六朝的各种艺术作品。

3. D(3分)【解析】原文没有提到倪云林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于原文无据。

4. C或D(3分)【解析】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即衬得上这个环境。

5.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1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1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

(1分)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1分)【解析】答案中的划线部分为得分的关键词语,即要答到:比喻手法;本体喻体;效果;特点(对具体比喻意义的理解,写到一些大意即可酌情给分);情感。

6. ①热爱(2分):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

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

值得远道来看。

认为如果把拓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1分)②尊重(2分)。

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

(1分)【解析】本题6分,每点赋分:态度2分,例证分析1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C或D【解析】不准确。

曾国藩最初向易知县借钱不是为了买《二十三史》,而是为了做路费。

8.AE(对一项2分,对两项5分)【解析】B项,“曾国藩没有对出来,说明其文才大不如妹妹。

”说法太武断,传记此处是为了表现曾国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而且,三天后对的不是此联。

C项,名落孙山后的曾国藩高唱“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表现的不是他的自傲,而是乐观自信,有进取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D项,“一见如故”指的是第一次见面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样,而他们早已经相识,易作梅“也是湘乡人,与曾国藩的祖父、父亲非常熟悉,与曾国藩也相识”。

9、①通过写贼人无法忍受传主迟迟背不出书而跳下屋檐怒骂,突出了曾国藩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有勤奋、执著的精神。

②通过写妹妹能马上对出下联而传主不能,又出一联对不出的三天后,他去告诉父亲答案,突出了曾国藩反应虽然不够敏捷,却非常执著、有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品格。

③通过写睢宁知县易作梅慷慨借钱给传主,表现了曾国藩是个非凡之人,前程无量,有良好的家教和很好的品质。

【解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在文中侧面表现传主的人主要是借他人写传主,包括贼人、妹妹、睢宁知县等,借助他们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品格精神风貌。

答对任何1个给2分,2点给满分4分。

每点赋分:侧面内容1分,作用1分。

表达的意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

”孟頫固辞。

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3分)11.C【解析】不包括“地方绅士”,“褒扬”错,应是“褒贬善恶”。

(3分)12.C【解析】赵孟頫并未恭谨地答应了,“孟頫谢不对”称谢不回答。

而且,他马上请求补外,外调地方做官。

(3分)13.(1)不趁这个时候免除掉征收的钱粮,以后执政的官员如果拿缺交千万钱粮的事情归罪尚书省,丞相凭什么解脱自己(的责任)呢?【解析】及:趁。

归咎:归罪。

何以:以何,凭什么。

各1分。

大意2分(可以落实在“是时”:这个时候;“解”:脱去、解除、解释)。

(2)皇帝派使者赐给赵孟頫衣帛钱币,催他返回朝廷,赵孟頫因为患病没有真的出行(回老家)。

【解析】遣:派。

趣:促,催促。

果:真的。

各1分。

大意2分(可以落实在“补出“赐”的宾语:赵孟頫”;“以”:因为)。

【参考译文】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归安(今属浙江)人。

自幼聪明敏捷,读过的书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很快就写好。

侍御史程钜夫奉皇帝的旨意,搜寻拜访宋朝在江南的遗贤隐士。

他找到了赵孟頫,把他带入朝拜见皇帝。

元世祖见了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

御史中丞上奏道:“赵孟頫是亡宋的宗室成员,不适合侍奉在皇帝身边。

”程钜夫说:“任人唯贤,才是陛下宽宏大度的德行。

这个说法将要陷害我于对皇上不忠的罪名中。

”皇帝说:“对,他知道什么呢!”下令身边的人宣旨将御史中丞驱逐出京城。

至元二十七年,朝廷授予赵孟頫集贤直学士的官职。

这年地震,北京的震感特别厉害。

皇帝驾临龙虎台,很为此事忧虑。

皇帝召集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官员询问导致地震灾害的原因。

两院的官员畏惧桑哥,都不敢说话。

赵孟頫与平章(副相)阿剌浑撒里私交很好,他说:“如今理算钱粮,老百姓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地震的变异,大概因为这个原因。

(朝廷)应该大赦天下,尽力帮助百姓除去这些上交钱粮的负担,希望上天的灾难可以消除。

”阿剌浑撒里进入朝廷上奏皇帝,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已经起草诏书。

桑哥(得知后)发怒,认为这一定不是皇帝的意旨。

赵孟頫说:“凡是钱粮没有被征收上的,那些人死的逃的都已光了,从哪里能够得到呢?不趁这个时候免除掉征收的钱粮,以后执政的官员如果拿缺交千万钱粮的事情归罪尚书省,丞相凭什么解脱自己(的责任)呢?”桑哥醒悟过来,于是说:“我没有预料到这点。

”诏书下达,老百姓非常高兴,都用手摸额头互相庆祝。

中书参知政事(官名)贺胜(人名)以皇帝不能通晓汉文的理由,请求皇帝早点选拔辅相。

皇帝环视身边的大臣,于是注视着赵孟頫,说:“你可以到中书省参与决定政事(指做辅相)。

”赵孟頫坚决推辞。

皇帝问阎复、宋渤两个人怎么样(是否适合做辅相)?赵孟頫说:“这两人都不是做辅相的人才。

”皇帝下诏赵孟頫出入宫殿大门不要阻拦。

皇帝而且还对赵孟頫说:“我年纪大了,眼睛耳朵都有所不及了。

大臣上奏事情,你一定要跟他们一起进来(商量)。

假如有人欺骗我,你要为我说出来。

”赵孟頫称谢不回答,之后极力请求补地方官的缺(即调任地方官)。

当初,赵孟頫因为程钜夫推荐而(从家里出来)走入仕途,后来,程钜夫以翰林学士(官名)的官职秉承圣旨而退休。

赵孟頫取代了他的职位,他先去到那里拜访程钜夫,而后进入翰林院,当时的人都称这是仕宦之家为人称羡的大美事。

大德六年,赵孟頫拜见皇帝要告老返乡。

皇帝派使者赐给赵孟頫衣帛钱币,催他返回朝廷,赵孟頫因为患病没有真的出行(回老家)。

至治元年,赵孟頫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朝廷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敏。

14.BC (对一项2分,对两项5分)【解析】B.“楼前柳色浓绿,推测出湖边春色一定很好”(“多少”“浅深”是偏义复词,分别偏于“少”“浅”,此时尚是早春。

而且,根据下片“愁自遣,酒孤斟。

一帘芳景燕同吟”也可看出,因为此时春色尚浅,词人并未外出赏景,而是枯坐家中借酒消愁。

C.不是正面衬托,是乐景写哀情。

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

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反衬。

15.下片妙在通过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抒发情感。

(2 分)“愁自遣,酒孤斟”,直接抒发作者试图借酒消除无法排除的思亲的孤愁。

(1分) 。

“一帘芳景燕同吟”以帘外的美景、春燕的同吟来衬出自己的愁苦之情。

(1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借写自己本想欣赏杏花,转变心情,没想到东风吹走斜阳,天气又变阴沉,抒发心里更加抑郁、痛苦之情。

(2 分)【解析】点出本词所写景与所抒情的基本关系,2分;扣紧诗句分析,“愁”句“一帘”“杏花”分别为1、1、2分,各句重点为“直接”“衬”“更加”;如果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角度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参考分析】上片这首词是作者居于杭州时所作,有怀人之意。

上片,“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

所用乃是《庄子。

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

它的本义是说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两者本都不值得执着看待。

但后人又把这则故事与《庄子。

至乐》中写他丧妻时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猜想庄子大概也把丧妻看成作梦,所以悼念亡妾的作品,也常用到化蝶、梦蝶的典故。

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其深层却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来看,又似包含着对亡妻的思念。

虽说“无踪”,毕竟入梦;梦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会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自见。

“寒香深闭小庭心”。

寒香,当指春寒之时尚未谢尽的梅花,或兼指下片提到的逢春先开的杏花。

人既惆怅,对着“深闭小庭心”的“寒香”,自然不会是赏心乐事,而是触景伤怀,“寒”不是透着凄冷,“深闭”不是透着孤寂么?这时候由“小庭”而想到西湖,由“寒香”而及于新柳,觉得春光尚浅,而寒意犹浓,西湖上的杨柳,应该也是初舒嫩条,翠色未深,因而游人应该也还不多。

那么,在小庭中虽感孤寂、凄冷,但若到湖上去游玩,也未必就能看到美丽之景,享受热闹、温暖之乐了。

“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当然不是要由柳浅而判断春少,而是要由春少来表现人之心境的凄冷情绪,所以这两句结束得轻倩、婉转而有味。

下片下片的“愁自遣,酒孤斟”,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

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

下句的“一帘芳景”继续写春,“燕同吟”继续写孤寂。

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

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正面的情况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蝉噪”、“鸟鸣”可能是写实,“燕吟”只能是设想。

“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

这会起什么作用?对作者的心境会有什么影响?词至此结束,虽都没有明白说出;但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可体会得到。

前人常把吴文英的词作看成是与以姜夔为代表的“清空”词相对立的“实质”词的代表。

这首《思佳客》,读来颇感闲淡婉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清空”词的笔法有一致之处,可见他的词风在统一中也是有着多样性的。

16、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每空1分,错字、漏字、颠倒则该空不得分。

17.C【解析】①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此处使用得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