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doc

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doc

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对于高一要参加语文考试的学生来说,做语文试卷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与理解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觇chān视玉玦jué 谄chán媚羁縻mǐ 苗裔yìB、纾shū难皦皦jiáo 檄xī文缇tí骑巡徼jiàoC、自刭jǐng 鲰zōu生刎颈jīng 户牖yǒng 湮yān没D、燕yān王逢páng孙蓼liǎo洲缪miào贤渑miǎn池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C、在亵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清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D、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全诗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主人公对于国事难为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

B、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

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

C、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垂拱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D、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温总理访问亚洲七国期间,承诺将继续向七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援助,包括建立农业示范中心和乡村小学、派遣医疗队、赠送抗疟药品、培训各类人才等,受到了各国高度赞扬。

B、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

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也使得更多的百姓圆了前往青藏旅游的梦想。

C、教育部颁发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条款具体详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人们纷纷慨叹,违规作弊有法可依了。

D、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武器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5、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吴之民方痛心焉。

B、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D、素不闻诗书之训。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郑既知亡矣已经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B、虽董之以严刑监督简能而任之选拔C、引车避匿掉转惟草木之零落兮语气词,无义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7、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上联下联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下联8、王蒙在《蚂蚁的哲学》中这样评价蚂蚁:第一,永不放弃。

对障碍物要么翻过,要么绕道而行。

第二,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你能按这种格式,写出另一种动物的“哲学”吗?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21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

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

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

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

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

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一些书。

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

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

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

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

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

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

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

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

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

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

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

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

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

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

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

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

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

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

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

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

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

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

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9、两人偷书,我一人挨揍,为什么“吃了亏,也不后悔”呢?4分10、前苏联教小孩子与老学究的教育一样吗,请陈说理由。

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联系全文,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不超过15字3分12、作者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你认为是否必要,谈谈你的看法。

5分13、赏析文章语言特点。

不超过100字5分三、古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节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在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殆:危险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见:同“现”,出现。

D、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北:元军,北兵。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不知东方之既白。

D、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16、下列各组句子,表明文天祥所受的死亡威胁完全不是来自敌军元军的一组是A、诋大酋当死。

真州逐之城门外。

B、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C、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D、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赏追捕,又有来自自己内部的误解中伤。

B、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的概括,用“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句统领下文。

第二层,用多个“死”组成排比句写作者经历的种种险境,昭示他信念的崇高、坚定和毅力非凡。

第三层,最后三句,宣泄悲愤的情怀。

C、文中两次用“呜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的危难,说明作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又把思想感情推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