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法学》教学课件 第08章 财政调控法律制度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法学》教学课件 第08章 财政调控法律制度
• 财政活动起源 于国家意志下 的分配活动, 但现代经济、 政治理论与实 践的发展越来 越使其不能仅 限于国家分配 职能的阐释, 也应兼顾公共 需要。
(二)财政职能的演进与定位
1、家计财政: 自然经济条件下对国民收人的第一次分配。
2、中性财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方式。
3、计划财政: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对经济的控制与监督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
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国家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主要工具。 预算法以规范政府收了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 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是贯彻国家财政政策、管理财政收支的重要法律手段。 概而言之,预算法在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
2、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 财政收支平衡原则要求在确定一定时期的财政分配总规模时,需考虑政 府实现其各项职能所需资金数量与财政承受能力,在兼顾量出为人和量 人为出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财政分配规模,实现收支平衡。
(四)财政法的调整手段
从经济角度而言,
• 主要包括:预算、国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 付等手段。
(三)预算执行法律制度
1.预算执行主体
•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由各部门、 各单位担任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 并对执行结果负责。
三、预算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预算编制法律制度
1.预算编制 依据和安排
2.预算编制内容和管理
(1)预算收入的 (2)预算支出 (3)预算收支
编制、管理
的编制、管理 编制的调节机制
(二)预算审批法律制度
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 应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前进行初步审查。 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 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 关于总预算草案和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二、预算体制与预算权的配置
(一)预算体制
• 预算体制,即预算管理体制,是指通过确定中央和 地方政府之间预算管理职权、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 方式处理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法律制 度。
预算体制主要解决以下主要事宜:
• (1)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层次;(2)划分预算 管理权限;(3)规定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4)确立各级预算之间的分配办法。
(二)财政法的基本结构
由于财政法所调整的财政关系主要包括财政体制关 系、财政收支关系等,因此,可将我国财政法基本 结构划分为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入法、财政支
出法等。
财政管理体制 法
财政收入法
财政支出法
(三)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益相结合原则。
• 把公平与效益相结合,是财政法的基本原则。其中,财政分配的公平, 包括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财政分配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方面,财政分配的效益要求财政收支的方式和数量必须有利于促 进经济的发展。从微观方面,财政分配的效益要求引导市场主体公平有 序竞争。
1、主体:国家
2、目的:实现公共职能
3、形式:收支行为
4、实质: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概念及本质界定
“国家分配说”认为, “公共需要说” 可以肯定的是,
• 财政具有国家意 志性,是国家为 了满足实现职能 的需要,通过直 接占有和支配使 用一部分社会产 品或国民收人, 进行的分配与再 分配活动。
• 倡导公共财政, 强调财政是为 社会提供公共 物品以及为公 共生产提供财 力,保证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 彰显财政调控 的公共性。
预算法是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它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常 规定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管理职权和预算程序及法律责任 等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 国家预算总则,预算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 审批、执行、调整、决算与监督等程序和预算法律责任。
(三)预算调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预算权的配置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权。 (2)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1)国务院的职权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 (3)乡、民族乡、镇政府的职权,
3.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权 (1)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职权 (2)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职权。
4、公共财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路径公共财政
二、财政调控法律制度的基本范畴
➢(一)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财政法是调整国家财政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为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关系可界定为以国家为主 体的收入和支出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在经济法领域中,财政法的作用着重体现为其宏观调控 功能
重点难点
• 财政及其职能、 财政法的调整手 段、预算体制、 预算审批法律制 度、国债调控与 国债法、政府采 购与宏观调控、 政府采购的基本 制度、财政转移 支付与宏观调控、 转移支付的基本 制度。
第一节 财政调控法的基本范畴
➢一、财政及其职能 ➢(一)财政的概念及其本质
财政,从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采取一定 形式通过收支行为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 体的分配活动。
第八章 财政调控 法律制度
本章导语
章节联系
• 财政法律制度及 其原理,是宏观 调控法律制度及 其原理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
考核要求
• 理解和掌握以下 问题:财政及其 职能;财政法的 调整对象、基本 原则和调整手段; 预算权的配置; 预算法律制度的 基本内容;国债 发行与流通法律 制度;政府采购 的基本制度;转 移支付的基本制 度。
从法律角度而言,
• 财政法通过财政立法、执法等方式进行调整。
第二节 预算调控法律制度
➢一、预算调控与预算法 ➢(一)预算
• 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 支计划,在我国财政体系
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法
律强制力和约束力。
• 预算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依法编制,经权力机关审
批,最终由各级行政机关
予以执行。
(二)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