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2015—201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16年01月一、基础、运用(共26分)⒈请用楷书写一句你认为可以奉为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进步的人生格言。
要求书写规范、端正、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共4分)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时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倚势强夺,后人作诗以讽其事,故此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调分上下两片.(piān piàn),共114字。
本词牌格调.(diào tiáo)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
1936年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
2月初,部队到达陕西清涧县袁家沟,2月下旬部队开始东渡黄河。
在袁家沟期间,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后(攀登攀爬)到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视查)地形。
目睹雪后的壮丽景色,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怀着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气壮山河)的壮丽词章。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选填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片(piān)调(diào) 攀登视查气壮山河B.片(piàn)调(diào) 攀登视察气吞山河C.片(piàn)调(tiáo) 攀爬视查气壮山河D.片(piān)调(tiáo) 攀爬视察气吞山河(2)对《沁园春雪》一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中,千里、万里两句运用互文修辞,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突出了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顿失二字突出了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迅速。
C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化静为动,以动态写静态,说山、原在舞在驰,传神地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的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D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只识”二字带有赞美赞颂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的旷代文治武功。
3.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使用了同一个成语或俗语,使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小杨就会及时向老师请教,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才会满意。
②这位名侦探经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使一个个悬案水落石出,真是让人佩服。
B.①一旦经济处于下滑状态,中小企业便首当其冲。
②要说位于我们区的风景名胜,首当其冲是天坛。
C.①校曲艺团的同学们抓紧时间练功,因为他们深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道理。
舞台上的辉煌来自舞台下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艰辛付出。
②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经过练习,吴红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D.①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自己的不足,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4.对下面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二〇〇七年最末一个晚上,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国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
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
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然后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
这是跨年之夜。
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A.“大胆放肆”与其后“一颗一颗堂堂出现”配合,写出了城市黯淡灯火下次第出现的星星明亮的程度。
B.“人声鼎沸,乐鼓翻腾”这两个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写出了跨年夜时人们极度欢乐的情形,与后面写暗巷骑楼下人的生活没有关系。
C.“像河水般涌动”形象描绘出了城市观光客人数之多。
D.四个“不是”反复出现,表明这个跨年夜庆典没有文化意义,作者对之持完全否定态度。
5.下面各语中,关联词语使用修改有误的是(2分)A.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修改:“即使”与“但”不搭配。
应该把“即使”改为“虽然”,把“但”改为“也”。
)B.他不仅忙了一天,而且精神特别好。
(两个分句应为转折关系,可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C.他因为穿一件浅绿色上衣,显得有些消瘦。
(两个分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应该删去“因为”。
)D.他许下许多愿,我不会同意的。
(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使两个分句的关系不明确。
可以加上“虽然但是”或“尽管也”)6.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乡》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陈涉世家》中的“世家”是《三国志》中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
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7.默写(5分)(1)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州。
(温庭筠《望江南》)(1分)(2)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3),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4),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1分)(5)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分)8.名著阅读(5分)①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
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
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这段话描述的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填书名)中的一个情节。
这一情节是,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天王晁盖、、、等(须写出绰号和人物)。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9-12题。
(共12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①!涉之为王沈沈②者。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夥颐:夥,同“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沈沈:通“沉沉”,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①辍.耕之垄上辍:②或.说陈王曰或:③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之:;之: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1.对比甲乙两段文字,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原因:启示: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15题。
(共14分)蟋蟀鸣时易感秋①“扯花生了!”小时听到这句话,就如同得到一个节日庆典的号令。
②时序到了农历七八月,春天时播种的花生便到了收获的季节。
每到扯花生的日子里,于小伙伴而言,高兴的事情就少不了。
能尝到带着土腥味的、多于牛奶般汁液的、纯纯香味的鲜花生,是这时节第一要紧的美事。
③要实现这美事,得靠自己。
大人们扯起的花生,那是颗粒都归生产队的。
奢望从大人们的筐里抓一把来吃,面对的惩罚很多:扣家长的工分,别人的责骂,冷眼,嘲讽。
所以,那时小伙伴们都很自觉自愿的远离大人那装满花生的箩筐。
④小伙伴们是不会悲观的,大人们扯过花生的地方,碰巧时,总会有那么几颗深埋在地里的、不愿意随大流出来的、想要馈赠儿童饥肠的花生。
仔细用小锄头刨开泥土,就会看见随着翻起的泥土裹夹着的通体黄白、肥滚溜圆的“漏网”花生。
这时,小伙伴们会受到一种巨大的鼓舞,热情高涨,以至于忘乎所以,我们会拼命的刨土,弄得花生地里尘土飞扬,还自以为是那个在硝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陶醉着呢。
⑤当然,这样的好事、美景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在的。
小半天劳作下来,小竹篮里也就刨到那二十来颗。
有时还因为自己的兴奋过度,乱丢竹篮,把仅有的一点胜利果实不知甩到何处。
于是,自己只能挎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
⑥儿童们大都忘事,当下一次大人们再次出现在花生地里时,尾随的又是一伙儿提着竹篮,扛着小锄头的孩子,而且还多带了一件工具,带盖的小鱼篓。
那时候似乎不曾有个辛苦,也不曾有个几乎空手而归。
正所谓“有寄心常静,无求味最长。
儿童擒柳絮,不得又何妨。
”⑦依旧兴高采烈的刨着土儿,依旧是那么的信心满满。
可刨了一阵儿,我们往往就扔下锄头和竹篮,拎着鱼篓去捉蟋蟀了。
找一片扯过花生的堆满了花生藤和杂草的僻静地,小心蹲下,把手作喇叭状搁在耳后,仔细聆听那“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的声音从哪个旮旯发出。
⑧一旦听出点的眉目,几个人就会循着声音的方向蹑手蹑脚地过去。
到了,把身子放低。
有人轻轻把可能藏有蟋蟀的花生藤及草掀开,土块搬开。
其他人,有拿竹篾帽的,有拿衣服的,如临大敌搬随时准备扑向蹦出来的蟋蟀。
蟋蟀是聪明的,在小伙伴们动作的时候,它们已经销声,但没有匿迹,它们攒足了劲儿,一旦被发现就飞窜出去。
弄得我们无暇四顾,扑这丢那,好不容易逮到几只,又往往是掉只脚折条腿的,哪还上得了角斗场?⑨强抓是不行了,只能智取。
我们会设法找那些钻在地道里的弄。
大个的哥哥们说他们有经验,既能把蟋蟀呛出来,又不至于淹死。
于是我们这些小屁孩,被指挥去提水,大个的哥哥们只管往地道灌里水。
这招还真灵,就真的逮到好几只。
末了,灌水的哥哥们拿了翅膀凹凸有皱褶的,尾部只有两根针的蟋蟀。
把三根针的给我们这些提水的,说是男单女双,他们要了母的,把公的给了我们,因为我们辛苦;翅膀有皱褶的蟋蟀飞不远,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