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复习习题及答案

思修复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1.理想的含义是什么?理想有哪些类型?(P21-22)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发展。

理想有许多类型:从理想的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从理想的对象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理想的内容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2.什么是信念?(P22)答: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哪些特征?(P27)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9答:①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5.联系理想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34-35)答: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结合实际答)6.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1)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2)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决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

第三章1.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二者的关系如何?P64答: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对世界观巩固,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65答: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基本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3、为什么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三种人生观是错误的?P71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应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

二,没有把握人与世界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存在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三,它们对人的需要都是片面的夸大人某一方面的需要,二忽视人全面性和人生整体的需要。

4、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为什么说,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的基础?P74答: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又是目的,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

5、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怎样的关系?P73P74答: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价值,既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不存在。

6.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P75答:坚持能力的大小与贡献相统一,坚持物质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7.为什么说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和贡献?P75答: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历史的进步。

劳动及通过评价劳动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一个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越大,社会对其的人生价值的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是社会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的具体化。

8. 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什么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P77答:个体自身条件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与他人都有差异,一个具体价值目标,对一个特定的人是恰当的,是容易实现的,对另一个人却未必如此。

因此,应该实事求是的更具自身条件来确定人身价值的目标。

9.怎样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P81答: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三,合理调控情绪,四,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0.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保持心理健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P81答: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规范,当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提供帮组使其克服困难。

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提供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11.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答:12.与他人和谐相处应该坚持哪些原则?P82答: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1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那几个方面?应该怎样正确认识?P85答:方面:个体性和社会性,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是什么?P90P91•答:起源:社会关系的形成,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劳动是道德的起源•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认识功能: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调节功能:通过评价方式,指导和纠正人的行为和时间和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能力与功效。

•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P99•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按照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做好取舍和创造性工作。

••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P95•答:主要内容: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强调对集体,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二,推崇仁爱,追求人际和谐。

三,讲究歉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六,重视道德的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 4.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P104•答:为人们服务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为人们服务,伟大平凡,告上普通,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不同觉悟的人们,为人们服务的要求可以不一样,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又不同的要求。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达到为人服务的道德要求。

•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103•答:为人们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们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P105•答: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7.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P109•答: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应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知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8.当今社会为什么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P114•答;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正确反应。

•9.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P117•答:采取学思并重,省察克己,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合一的方法,并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1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12•答: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七章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什么?P175答: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哪些法律组成?P177答:以宪法为核心,已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3.什么是社会法?它主要包括哪些法律?P179答: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合同,就业促进,职业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安全生产,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法律。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主要包括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内涵是什么?P179答: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5.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吗?为什么?P182答: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中的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P189 答:理解自由平等:依法享有和行驶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理解公平正义观念: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理解权利义务观念: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性质,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7.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P198答;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将程序,讲法理。

第八章1.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理解宪法的基本特征?P204答:他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心。

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效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修改更严格。

2.我国的国体、政体各是什么?P20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3.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211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