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复习题答案

思修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大学精神?(1)创造精神:汲取不同文化和文明优秀成果,立足自身基础不断创新;(2)批判精神:用理性批判的思维考察、反思事物的知识和价值;(3)社会关怀精神:培养学术共同体,关心社会各群体利益,有社会良心。

总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素质。

2、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在哪里?(1)继承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2)学习近代大学优点,坚持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艰苦奋斗、敬业勤学;(3)整改教育体制的弊端,反对功利化教育,培养学习目标感和意义感;(4)放眼世界,向西方大学先进教育理念学习。

3、为什么人要有信仰?(1)信仰指引奋斗目标;(信仰确立,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2)信仰提供前进动力;(有惊人毅力和不懈努力去成就事业)(3)信仰提高精神境界;(使人内心健康,不断追求更高人生目标)4、如何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1)从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自我分析;(2)根据国家战略和就业前景、职业锚等方面进行社会分析;(3)根据主客观条件确立短期与长期目标,投入行动:①选择大学期间的生活与学习态度;②根据年龄划分职业生涯的时间段;③预设自己所处事业单位中的职位层次(学徒、专家、教练等等);(4)就业之中不断对自身再评估,继续成长。

5、大学生读书思考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1)辩证看待读书思考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读书思考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实践中又带着思考过程的目的。

两者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2)理解读书思考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思考是长期起惑解惑总结的过程,求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这些过程往往成为实践的先导。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躬行,才能判断思考结果的正误。

6、如何看待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存在价值?从多角度分析来看,(1)国家是“世界精神”的化身,以其无上意志、伦理精神把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黑格尔“理念论”);(2)国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3)人性本恶,国家是人们自愿放弃某些权利、订立信约,运用全体力量和手段共同防卫、达成和谐的一个人格(霍布斯“利维坦国家论”)(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国家(即政府)是用以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工具(洛克《政府论》);(5)国家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卢梭《社会契约论》)。

7、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如何?(1)社会生产发展:整合资源、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责任需要爱国主义来担当;(2)世界政治格局: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着掠夺竞争,国家利益成为国家政治较量出发点与落脚点,需要爱国主义来捍卫;(3)人民生产生活:国家现仍是人民生产生活基础,为之提供生产要素,需要爱国主义来维护它正常进行;(4)文化传承与创新:爱国主义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5)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与国之间紧密结合。

8、生命的意义何在?(1)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延续自己的生命;(2)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努力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物质保障、精神支撑。

9、你如何看待“人生就是一场梦”?否定回答,从“人的本质”角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活动实践的人。

而社会群体、社会关系都是客观的,并不从属于主观的“梦”......10、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第三章的总结迁移,(1)树立高尚正确的人生观,并以其指导人生;(2)从社会客观与个人自身条件出发,增强能力和本领,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

11、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的现实社会基础是什么?从“道德危机的原因分析”迁移,(1)道德基础的动摇:①经济社会基础:权利的公共性和财富的普遍性;②文化基础:传统的崩乱,价值混乱,“合法化危机”等;(2)示范群体的异化:知识分子、党政官员、明星名人、网络公民(熟人道德向生人道德过渡);(3)道德价值的失位:①道德价值应重新回到社会建设和主流位置,纠正以财富、权利为人生导向的社会价值观。

既注重品德又注重能力,既注重权利也注重责任。

②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

③网络粗俗用语的文化迷失。

④价值迷失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虚无化、空心化。

一些人乐此不疲地颠覆文化经典,不加分辨地膜拜流行文化,发动追星运动。

⑤狗仔文化盛行既是市场利益驱动的源泉,更是社会价值模糊的见证。

12、道德从何而来?为何存在?(1)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主观条件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13、如何理解人性善恶的两面性?(1)孟子首倡人性本善,有利于引导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荀子首倡人性本恶,亦有利于以道德框架约束人的行为。

(2)根据辩证法,人性天生没有善恶之分,人是善恶的共同体,人具有善恶两面性,即善人有恶面,恶人有善举,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两者可相互转化。

(3)但人性善恶跟环境有关,我们当惩恶扬善,引导正确的道德观。

14、道德的概念及功能是什么?(1)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2)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15、经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怎样?(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3)道德影响社会生产力。

16、公平正义与诚信的价值何在?民主法治、社会和谐、道德的本质要求......17、谈谈道德教育的发展性。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并结合近代反侵略史、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论述......18、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如平等、尊重、真诚、互助等;(2)了解人际吸引的规律,如接近吸引、相似吸引等;(3)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与艺术,如培养高尚品德、端正行为举止、塑造人格魅力等;19、如何看待大学生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1)树立正确恋爱观,审慎处理爱情与学业、误解与失恋等问题;(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分清主次,遵循学业为主的原则;(3)合理安排,营造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爱情生活,将爱情作为进取动力;(4)不能片面对待恋爱,只重过程不重后果,应该减少热恋的盲目性,培养共同的事业追求。

20、大学生恋爱道德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树立正确恋爱观,(1)不能误把友谊当成爱情;(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航向。

21、如何理解人际交往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宣泄情感、找到慰藉,使人身心健康;同时又促进事业的成功,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进一步完善人格......22、中国目前道德现状的表现形式如何?新时期随经济高速发展,有一定滑坡,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冷漠心理,诚信缺失等。

23、如何看待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

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24、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什么?(1)不同时代透射出的精神光芒是相通的。

雷锋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都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易。

(2)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来推进政治信仰大厦的建设,意义重大。

当我们真正读懂雷锋坚守的信仰信念的动因,也便找到自己的精神支点。

(3)雷锋在引导我们努力方向,告诉每个普通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并且不可缺少,不可替代。

(4)英雄是主流社会借助的诠释精神的载体,一个没有了英雄的时代将是苍白的。

(5)摧垮一个精神雕像很容易,重新建设却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或许在目前的状态下张扬雷锋精神并不容易,但正因为不容易而彰显出必要与价值。

25、网络时代的公民道德有哪些变化?(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6、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是怎样的?(1)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特征: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③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7、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地位: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是治国安邦的章程。

(2)作用: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校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9、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30、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只有让德治和法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