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泳教练员初教复习资料

游泳教练员初教复习资料

1、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体育包括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三个部分。

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狭义的体育既是广义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2、体育的功能:健身功能3、现阶段我国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

4、体育手段,具有历史性,国际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5、生产劳动是产生体育的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可以分三种,第一种是与生产活动直接有关的活动;第二种是与原始军事活动相关的活动;第三种是与宗教,医学和娱乐相关的活动。

6、体育运动员与生产劳动和生活。

但是又与生产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不能互相代替。

(判断题:体育运动员与生产劳动和生活故它与生产劳动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错误)7、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半岛伊利斯城邦克罗诺斯山的奥林匹亚村召开了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时奥运会的参赛者和参观者只限于有公民权的男性公民。

8、1894年6月在法国巴黎城里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

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9、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

10、中国古代设有6门功课,即礼、乐、射、御、书、数,时称6艺。

射、御两门课程完全是身体练习。

而“乐”则以舞蹈的形式进行。

舞蹈里有动作舒缓,具有礼仪性质的文物舞。

还有以兵器为舞剧具的、含有攻防意识的武舞。

11、1912年中国、日本、菲律宾3国基督教青年会中的美国干事发起组织并成立了“远东体育协会”。

12、1990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

13、社会体育一般是指社会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加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大众普及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14、社会体育的基本特点1、对象的广泛性2、时空的广阔性3、目的、内容的多向性4、组织的灵活性5、参与的自愿性。

(简答P20)15、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实现了一个更大的飞跃。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是。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17、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4个等级。

18、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

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

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

19、我国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最高层次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目前我国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门性法规主要有两部。

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20、简述初级社会指导员申报条件和主要职能。

经过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正规培训并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

通过初级运动技术考核。

并取得毕业证书或者是取得体育中等专科学校毕业证书。

能够运用基本技能指导练习对象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基本运动素质。

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练习对象的情况,指导练习者提高专项技术水平。

进行健身活动。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标准规定的职业守则有哪些内容?职业标准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

2、不得进行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以及其他有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活动。

3、服务态度热情周到,诚恳,平等待人,老幼无欺,不得有性别,肤色,民族歧视。

不得歧视有残障的人员。

4、行为举止有礼貌、大方,谈吐用词文明得体。

仪表仪容整洁,保持良好形象。

5、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

6、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提高服务质量。

7、以诚实、正直、公平的态度与他人友好协助。

22、“为增强公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原则。

23、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一、热爱体育,乐于奉献。

二、热忱服务,尽职尽责。

三、坚持科学文明,反对迷信。

四、钻研业务,请于进取。

五、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六,遵纪守法,诚实公正。

24、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最主要成分。

细胞作为人体构成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5、人体的组织有四种基本类型。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联结,营养,防御,保护,修复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功能。

神经组织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兴奋等功能。

26、运动系统由骨,骨联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正常成年人共有206块骨。

27、骨骼肌分布与躯干和四肢。

手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随意运动。

28、骨与骨借结缔组织相连构成骨联结。

主要有两种形式:无腔隙骨联结和有腔隙骨联结。

29、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中枢。

脑干又称生命中枢。

小脑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0、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血小板组成。

血液约占体重的7%~8%。

具有输送物质,维持代谢,调节体温及防御等技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能吞噬细菌和体内坏死细胞。

3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鼻咽喉部为上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32、脑垂体分泌激素弱,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侏儒症,分泌过多,巨人症。

33、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亢,分泌不足,呆小症。

34、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同事发生和相互联系的过程。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5、简述三磷酸腺苷再合成途径有哪些?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放能。

来自肌糖原的糖酵解放能。

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放能。

36、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7、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可见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

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

38、心理压力会影响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过程。

而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心理压力,对心理压力有着“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其中认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9、主动认知应付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待压力;回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方法。

回避应付模式表现为:封闭情感,自我忍受,多用吸烟、喝酒来消除紧张。

40、多数研究表明,长期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活动都可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

41、1、身体活动时间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

2、渐进性放松练习同身体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

3、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4、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5、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的降低状态焦虑。

6、身体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

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42、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认识行为机制;社会交互作用机制;分散注意力机制;心血管功能机制;生化功能机制。

43、通常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力定义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如果一个练习者最大力量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体重增加,那么相对力量就会变小。

);速度素质(速度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位移速度常常是以人体通过固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人体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的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

)。

44、进行力量素质锻炼一方面应使练习者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训练。

如四肢肌肉、腰部肌肉、臀部肌肉等,这些肌肉可称为“力量区”,力量基本上是从这些大肌肉群发出的。

45、举例说明力量练习的种类。

负重抗阻力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专门的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电刺激。

46、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负荷强度以负荷的重量为指标:通常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2/3以上的负荷,但也不能采用的与本人极限负重量的40%以下的负荷强度。

47、相对力量的训练强度:负荷强度必须大,通常都采用85%以上的强度。

48、耐力训练的方法有哪些?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2、长时间活动。

3、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

4、各种长时间的游戏。

5循环练习。

49、无氧耐力训练强度一般应使心率达到180~190次/分。

无氧训练的重复训练的次数不可过多,一般安排3~4次练习,重复次数过多,就不可能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

50、ATP练习的持续时间从6~6秒到15秒。

51、简述决定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时可以作为反应速度的指标。

从生理机制上看,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传导速度基本上变化不大,所以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效应器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是最重要的。

反应活动越复杂,经历的神经突触越多,反应也就越慢。

反应速度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兴奋状态有密切关系。

此外,反应速度还取决于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随着动作的日益熟练,反应时会缩短。

反应速度会变快。

52、在指导过程中,有时为了提高锻炼者的积极性。

偶尔增加一两次优美的示范是可以的。

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指导员唱独角戏。

把锻炼者变成观众那样就会失去指导的意义。

53、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看。

在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

均易产生错误动作这个阶段也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时机。

54、自我保护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紧握器械,及时停止练习或跳下器械。

2、利用惯性顺势做屈臂、团身、滚动、滚翻、空翻和下蹲等动作。

3、改变身体姿势和动作性质。

55、保护与帮助的应用:第一阶段,一般以帮助为主;第二阶段,保护与帮助,交替运用;第三阶段以保护为主,最后脱离保护,独立完成动作。

56、确定脱离保护的条件有哪些?一般有以下几点:首先,技术的掌握要正确,动作完成的成功率要高;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较好的体力及救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需要保护时,锻炼者应具有清晰而正确的运动感觉。

具备了上述条件,方可确保脱离保护。

57、保护与帮助运用的原则:1、位置要合适;2、助力部位要正确;3、时机要恰当;4、力量要适度;5、重点要明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