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11.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12.生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3.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4.城市经济区:我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15.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中心商务区:CBD,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在同心环模式中提出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
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枢。
简答: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哪6个大都市带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它们是(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化(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3. 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哪些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的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4. 简述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5. 简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特征:(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的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6. 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每一项的意思)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而成集中性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银行、企事业公司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向城市中心不断聚集的特性。
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边缘移动扩散,也称扩散性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性城市化:城市化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飞抵性城市化:一般在大城市环境下出现,采取跳出城市中心现有边界,选择到合适的地区上去发展。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性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7. 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子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人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8. 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埃尔·莎科斯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
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
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9. 简述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84-1990)开发区数量少,仅限于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多数为沿海城市,此时,外资充足,是典型的卖方市场。
(2)扩张发展阶段(1990~1994年):开发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由初期探索性质逐渐走向大发展,一些城市的开发区呈高速增长态势,天津、苏州、南京、大连、上海 (浦东) 等外资投资区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广。
(3)分异阶段(1994~1997年):外资逐渐向高水平的开发区集聚,形势转变为外资的买方市场。
(4)成熟阶段(1997年以后):国家吸引外资总量增幅趋缓,开发区的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高。
10.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11.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论述:1、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