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排除;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亚非会议的影响,不属于“共同影响”,排除AB;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与“20世纪50年代”不符,故C错误。
2.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这一政策()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C.打破了外交僵局1 / 7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下图是联合国大厦的一幅大型壁画,图中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被称为联合国的“黄金法则”。
下列外交方针、政策最契合其精神的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人民版必修一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故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B【解析】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加国都有资本主义国家,故A错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活动有利于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故B正确;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D时间不符合题意。
5.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的方针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另起炉灶的方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的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①我国1953年首次与印尼的代表会谈时提出的3 / 7②我国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A.②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总理与印度代表会谈时首先提出的,因此①说法错误。
②③两项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正确评价。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1953年代表中国首次提出该原则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刘少奇【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毛泽东、朱德和刘少奇都不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领导人,故ACD错误。
8.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此次会议:A.是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人民版必修一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C.表明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由已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分参加的国际会议,因此B符合题意;而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就是中苏建交,1953年中印代表会见时新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排除ACD。
故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1902年,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决定改革旧法律制度。
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美、日承诺,待司法改革完成时放弃“治外法权”,但直到辛玄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法律改革草案尚未完全完成,致使英、美、日的承诺成为空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
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自8月14日上午10时起,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未能实现中国的修约目标,但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
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终于在《九国奢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新生5 / 7的苏俄政府自成立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苏维埃政府废弃一切特权”.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经过回民政府不断地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
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
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时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原因:国际法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有利的国际形势(或利用一战的契机);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与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2)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早期维新派……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人民版必修一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经过回民政府不断地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际法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利用一战的契机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等。
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时这些利益的考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等。
“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打破外交孤立、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巩固新中国政权、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以及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等角度分析。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