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复习资料总论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填空)2、康复医学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1-9可能在同一大题)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能力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特点:1、功能取向 2、跨科干预 3、社会性强组成: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
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范畴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
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发育不良者。
2、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3、功能障碍分类:功能障碍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4、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5、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6、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7、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常用三个)、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8、(大题)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9、肌张力及肌力评定:(1)肌张力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3)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强直10、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手法快速PROM评定;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课本p34)11、肌力的定义::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
12、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测量工具:有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检查两大类。
测量工具有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器等13、(一定掌握)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Lovett分级法(表格在课本p24下)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4、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分类:指关节运动是所通过的运动弧,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15、常用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方盘量角器、电子量角器16、理解ROM异常的常见原因:(1)关节本身疾病(2)关节外疾病17、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参考p2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定义、分类: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
分为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
19、常用的ADL评定量表:(1)BADL量表(2)PULSES量表(3)Katz指数20、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p44)21、(了解)ADL评定实施方法:1、直接观察法:评定者通过直接观察患A各项活动的实际完成情况来进行评定。
2、间接评定法: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和进行评定,有口头询问和问卷询问两种方式。
22、步态分析,步态周期,熟悉常见异常步态原理(ppt)(1)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分析手段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2)(主要掌握)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分为二个相:支撑相和摆动相。
(3)常见异常步态(对应病):1、减痛步态2、偏瘫步态3、截瘫步态4、共济失调步态5、肌无力步态6、关节强直步态7、慌张步态(具体原理看书p40)23、平衡功能定义分类平衡反应-定义种类维持机制-三环节(1)平衡功能:指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能够立即通过主动的或者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面内。
这种能力就叫平衡能力。
平衡功能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
(2)平衡反应定义、分类:指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状态或者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
除了一般的平衡反应外,还有两种特殊的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和跨步及跳跃反应。
(3)平衡维持机制: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24、物理疗法定义:是应用力、电、光、声、磁和温度等物理因子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5、运动疗法分类综合介绍、适应范围、常用运动疗法:分类:1、被动运动2、辅助运动3、主动运动4、抗阻力主动运动(适应症参考p76)常用疗法:1、关节活动度训练 2、关节松动技术 3、关节功能牵伸法 4、肌力训练技术 5、增强耐力训练技术 6、平衡能力训练技术7、协调训练技术 8、牵引治疗技术 9、神经生理学疗法关节活动技术26、关节松动技术四级手法及其适应证: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p79)27、软组织牵引技术主动抑制:是指治疗人员利用手法或器械牵拉的方法,对患者挛缩或短缩软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达到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与正常的关节活动度。
主动抑制是其中方法之一,主动抑制:在牵拉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地抑制,此时进行牵拉的阻力最小。
这种牵拉主要用于肌肉的神经支配完整者。
28、肌力训练技术不同肌力状态的训练安排:(1)助力运动能主动收缩使关节运动,评定中肌力为2级,训练有徒手助力运动和悬吊助力运动两种。
(2)主动运动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让病人将需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主动运动。
(3)抗阻运动当肌力3级以上时,应通过施加阻力进行肌力训练。
29、(问答,注意操作方法)渐进抗阻训练:利用逐渐增加阻力来对肌肉进行等张练习的方法。
30、神经生理技术种类、熟悉神经发育疗法的种类、共同特点(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治疗顺序、治疗方法、工作方式):(1)种类:(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技术,PNT技术四类。
(2)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3)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4)治疗顺序:按照头一尾,近端一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
4)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1、运动再学习(7部分、功能重组的条件是什么):组成:七部分①上肢功能;②口面部功能;③仰卧到床边坐起;④坐位平衡;⑤站起与坐下;⑥站立平衡;⑦步行。
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
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
32、BOTATH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一段)、基本技术点(四点):1、理论基础:包括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和整体治疗。
2、基本技术点:①关键点的控制②反射性抑制模式③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④本体和皮肤刺激33、ROOD技术的基本理论(第一段)、四个阶段、运动模式(八个);了解基本技术:1、理论基础:正确的感觉输入是诱发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
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出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2、四个阶段:关节的重复运动阶段,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阶段,远端固定、近段活动阶段,技巧动作阶段。
3、八个运动模式:仰卧屈曲模式,转体或滚动模式,俯卧伸展模式,颈肌协调收缩模式,俯卧屈曲模式,手膝位支撑模式,站立模式和行走模式。
4、基本技术:主要是利用多种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关节等感受器起作用。
34、BRUNNSTROM理论基础-各种原始反射;基本技术方法原理:1、理论基础: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利用各种运动模式(正常/异常),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
35、(常考)PNF技术-螺旋和对角线运动:强调螺旋、对角线型运动模式。
运动处方主要项目:1、治疗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强度(3)运动治疗时间36、运动处方主要项目: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37、物理因子疗法:指应用人工或天然的物理因子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物理因子包括:电、热、水、光、磁、超声波等。
38、电疗法分类: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39、低频电疗法:主要治疗作用、适应症:低:(0-1000Hz)包括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神经—肌肉点刺激疗法。
主要治疗作用:1、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镇痛。
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疼痛。
2、神经—肌肉点刺激疗法: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
适应症: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引起的迟缓性瘫痪、费用性肌萎缩。
中:主要治疗作用:1、等幅中频电疗法(1000-5000Hz):镇痛、消炎、加速浸润吸收、促进血管功能恢复。
适应症:各种粘连、浸润、炎症、神经痛。
2、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镇痛、促进局部组织液和淋巴液回流、提高平滑肌张力。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腰背肌筋膜炎症、周围神经病、神经痛。
胃张力低,尿潴留。
高:常用有短波和超短波疗法。
应用波长短波为10-100m、频率为3-30MHz,超短波为1-10m、30-300MHz.主要治疗作用:短波—热效应(镇痛,改善循环,缓痉)、脉冲波—非热效应治疗炎症大功率短波—透热用于治疗癌瘤。
适应症: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炎症,无温量短波、超短波可用于急性炎症:热量疗法与放疗、化疗配合适用于肿瘤治疗。
40、功能性电刺激定义:是用电流刺激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已丧失的功能。
41、短波、超短波的剂量分级及选择:高频电疗剂量常以治疗时患者的温热感程度来划分,分四级:一级剂量:无温量,患者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疾病。
二级剂量:微温量,患者恰好有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病。
三级剂量:温热量,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病。
四级剂量:热量,患者有刚能忍耐的强烈热感,适用于肿瘤。
42、光波按波长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波长:红外0.76-400um可见光400-760nm、紫外180-400nm43、红外线的主要物理学效应(温热效应):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消散炎症、镇痛、解痉和表面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