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发展环境 (6)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第一节指导思想 (9)第二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主要任务 (12)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2)第二节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21)第三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27)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30)第五节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31)第四章重点工程 (33)第一节能源结构优化工程 (33)第二节低碳交通建设工程 (34)第三节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35)第四节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36)第五节废弃物处理工程 (38)第六节水环境管理工程 (39)第七节生态系统完善工程 (40)第八节灾害风险管理工程 (42)第五章保障措施 (4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3)第二节健全政策法规 (44)第三节加大资金投入 (44)第四节加强能力建设 (45)前言气候变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本规划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深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立足国家战略,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引领作用。
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深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低碳化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把握产业低碳转型的重点和力度,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年均增速约17.4%,约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
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围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出台一系列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和规模,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8.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9.3%。
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3年本)》等政策文件,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逐步向总部、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发展,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2015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1%,工业碳排放基本达到峰值。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电力建设取得新成就,境内电源总装机容量达1306万千瓦,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占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比重达85.37%。
天然气多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及香港支线、深圳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8月西气东输二线正式投产,可供应我市天然气40亿立方米/年,占全线可供气能力的15.3%。
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总发电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总设计垃圾处理能力7425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全市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70兆瓦。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从12.5%下降至6.4%;石油从32.4%下降至31.7%;天然气从10.2%上升至12.7%;其它能源从45.0%上升至49.2%,清洁能源比重提高了6.8个百分点。
三、城市低碳化管理成效显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紧凑,强化“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式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向紧凑型结构转型。
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建立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城市碳汇计量及监测研究工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森林蓄积量达313万立方米。
大力推进低碳交通发展,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累计达389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56%;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3.5万辆,新能源公交大巴占公交车总量比例超过20%,居全球前列;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35个、快速充电桩3869个、慢速充电桩15134个。
因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卓越表现,我市荣获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颁发的“全球城市气候领袖奖”。
鼓励绿色出行,采取机动车限行、机动车牌摇号、HOV车道等措施,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率先出台《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所有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截至2015年底,绿色建筑总面积达3300万平米,32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及规模稳居全国领先水平。
四、低碳试点示范效果突出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努力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2013年6月18日,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636家管控企业碳排放总量较2010年下降18.2%,配额成交总量累计超过1591万吨、成交金额突破5.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碳市场成为配额规模最小,但交易最活跃、配额流动性最大、市场价格最高的市场,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入选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经过三年试点,初步走出了一条高增长低排放的道路。
绿色单位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市绿色单位共有1036家,为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积累了较好经验。
五、城市水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3万吨/日,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67%,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新建泵站或排水管网、疏通河道或管渠,共整治内涝点400多处。
观澜河、龙岗河等河流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市防洪能力整体增强。
完成23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统筹水源、水厂及管网建设,新增供水调蓄能力6036万立方米,水源供水保障体系逐步增强。
全面推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完成1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六、灾害预警能力不断提升预警预报质量和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综合准确率从80%提高到89%。
预警信息系统建设能力进一步加强,不断推进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深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初步完成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打造了包括“市政府在线”、微博、微信及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在内的12类43种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实现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全媒体全网免费发布。
气象数据共享开放实现突破,通过“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气象数据与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共享。
加强灾害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协同联动、公众主动响应的防灾减灾运行机制,灾害联动联防机制更加完善。
“十二五”时期,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碳排放“达峰”压力大。
目前深圳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全国和全省都处于领先水平,产业结构偏轻,工业碳排放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交通和建筑碳排放仍处于上升期,占全市碳排放总量比重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对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构成了巨大挑战。
二是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有待完善,低碳发展数据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专业统计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团队较为缺乏。
三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原特区内、外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统一,已建防涝设施的治涝标准部分低于国家现行标准,不能适应极端天气影响。
四是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升。
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预警的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执行不到位,智能化、信息化的气象防灾减灾协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第二节发展环境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对当今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明显增加,对经济、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威胁日益加剧,已成为当前世界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国际社会已就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达成共识,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提出规避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举措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全球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行动指明方向。
各国纷纷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的国家重大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仍显偏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大,资源环境面临形势日趋严峻。
国家对外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所面临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开发区要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要求。
同时,进一步强调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加强气候变化系统观测和科学研究,健全预测预警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常态下的国家重大战略。
三、应对气候变化是深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已超过2.5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短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相应的环境污染负荷持续增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取得了先行先试的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深圳的新特质、新名片。
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