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第2讲古诗歌阅读选择题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典题尝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

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解析:选DE D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

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是反问。

E项,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首诗的。

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与E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解析:选CE C项,“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解析:选BD 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选BC B项,词句理解错误。

“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考情归纳]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4大考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

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慧眼难辨。

设误点(一)错析形象(特点)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设误点(二)错析语言(风格)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设误点(三)错析技巧设误点(四)错析内容情感二、快准解题“2步骤”根据上面“4大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技巧词、内容情感词、形象特点词、语言风格词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圈画并高度关注这4大关键词,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后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正确的选项或错误的选项。

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表解如下:[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针对训练]1.(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牡丹韩愈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斗轻盈”。

“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新妆面”“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

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C A项,“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

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描写”“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

答题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后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

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

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2018·保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词人轻描淡写,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

“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