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PPT课件
盆腔炎
教学目的
❖ 掌握: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与诊断。
❖ 熟悉: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 与中西医治疗。
❖ 了解:急、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西 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盆腔炎
❖ 定义: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 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
❖ 包括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 ❖ 发生时期: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
治疗原则
抗生素经验联合用药
病原体:
需氧菌、厌氧菌
❖ 喹诺酮类+甲硝唑类
性病病原体
❖ 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类)+甲硝唑类
❖ 三代头孢类+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
辨证论治
❖ 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 ❖ 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 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中医治法
❖ 热毒炽盛
❖ 范围: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附件炎、盆 腔脓肿、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
❖ 危害:疼痛不适,不孕症,异位妊娠
自然防御机能受到破坏
病原体 侵袭
盆腔炎
异位妊娠
转
归 不孕症
痛经
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机能
❖ 两侧小阴唇的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 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 ❖ 阴道内正常的酸性环境,达到自净作用。 ❖ 宫颈内口紧闭及宫颈分泌粘液栓,可防病原体入侵。 ❖ 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是消除宫内感染的有利条件。 ❖ 输卵管纤毛运动及其蠕动,有利阻止病原体侵入。
急性盆腔炎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球比例增多。
❖ 子宫颈分泌物培养: 可找到致病菌。
❖ 血培养: 严重时血培养发现致病菌。
❖ 后穹窿穿刺: 可抽出黄色渗出液或脓液。 抽出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治疗原则
❖ 病情较急重,为尽快控制病情,故选用中西 医结合治法
盆腔炎分类
❖ 急性盆腔炎 特点:起病急,症状较重
❖ 慢性盆腔炎 特点:病程长,症状稍轻
急性盆腔炎
❖ 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 性炎症——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高危因素
❖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 经期卫生不良 ❖ 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 ❖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 多途径用药法则
急症处理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 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抗生素,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适量输液、降
温。盆腔脓肿形成时-----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1.柴胡注射液 4ml im 2. 5%G..S 250ml 鱼腥草注射液 50 ml VD qd×2 3. 5%G..S 250ml 清开灵注射液 40 ml VD qd×2
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 内源性病原体(寄居阴道内菌群)
需氧菌 厌氧菌
❖ 外源性病原体(性传播疾病病原体)
支原体 衣原体 淋球菌 绿脓杆菌 结核杆菌
盆腔炎传播途径
❖ 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图1)
❖ 经淋巴系统蔓延(图2)
❖ 经血液循环传播(图3)
图1
❖ 直接蔓延
图2 图3
高危因素
❖ 年龄:15~25岁 ❖ 性活动: ❖ 下生殖道感染 ❖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 性卫生不良 ❖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西医疗法
治疗原则
❖ 支持疗法
卧床休息 半坐卧体位 清淡饮食 适当补液
❖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 手术治疗
注意
手术时机的选择!
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
抗生素治疗原则: ❖ 先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 ❖ 抗生素采用联合用药。 ❖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素。
所以,用药之前宫颈分泌物的实验室的检查很重 要!!
女性盆腔矢状断面观
❖ 病理 ❖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 ❖ 急性输卵管卵巢炎 ❖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 急性盆腔腹膜炎
❖ 病因病机 ❖ 热毒炽盛
经期、产后流产后,房事不洁——邪毒内侵,客于胞 宫,滞于冲任——高热腹痛
❖ 湿热瘀结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
冲任脉络阻滞——腹痛带下日久
❖ 3.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 或寒湿之邪内侵,与胞宫内余正气内陷 外邪侵袭
盆腔炎
诊断
治疗
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 病史 ❖ 临床表现(症状)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急性盆腔炎病史
❖ 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 病史 。
诊断标准
急性盆腔炎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 下腹部疼痛、拒按, 阴道分泌物增多、质稠、脓样、有秽臭。 其他:
❖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等。
❖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 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腹泻。
诊断标准
急性盆腔炎体征
体检:
❖ 急性病容、体温高、心率快。 ❖ 腹胀、下腹部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
弱。
妇检:
❖ 阴道: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部明显触痛。 ❖ 子宫颈:充血,抬举痛明显。 ❖ 子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 ❖ 双侧附件:增粗或增厚,或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慢性盆腔炎
❖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 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称为慢性盆腔炎。
病因病机
湿热蕴于子宫胞络----冲任带功能失调
❖ 1.湿热瘀结
湿热之邪内侵
余邪未尽
气血阻滞、
正气未复
湿热瘀内结
缠绵日久不愈
❖ 2.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 滞留于冲任胞宫
外感湿热之邪
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中医治法
❖ 湿热瘀结
主证
全身症状 舌脉 治法
恶寒发热,下腹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秽臭 胸闷口腻,恶心纳差,小便黄短,大便溏而不 爽。
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苡仁、冬瓜仁
❖ 穿山甲15 皂角刺15 当归10 甘草6 ❖ 金银花15 赤芍15 乳香10 没药10 ❖ 天花粉12 浙贝母10 白芷10 ❖ 苡仁30 冬瓜仁15
主证 全身症状 舌脉
寒战高热,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脓 样,质稠,秽臭
恶心纳差,口干喜饮,小便黄短,大便干结或 溏而不爽。
舌质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 金银花15 野菊花15 蒲公英20 紫花地丁15 ❖ 天葵子9 连翘12 丹皮12 赤芍12 元胡12 ❖ 蒲黄10 五灵脂10 生甘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