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课堂教学实录(笔录)第1课时一、朴实引入,感悟解题: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出示,师朗读。
)你知道它赞颂的是什么吗?生:母亲。
生:母爱。
师:它赞颂的是母爱。
母爱是平凡的,因为充满在我们身边,但是母爱更是伟大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一起来,带着赞颂的情感读一下课题(指板书)生:慈母情深师:(出示梁晓声简介)读完举手。
生:(齐读课题)师:你们有问题吗?生:什么叫慈母情深?生:情深在哪里?师:慈母情深到底在哪里,你再说一遍。
生:母亲多慈祥?【评析:上课伊始,教师抓住课题“情深”这个关键词,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慈母情深究竟有多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这。
(出示自学要求)我要说明一下自学提示。
第一题的要求是快速,像刚才那样,把生字词、重点词多读两遍。
第二题是你只需要找出一个词语就够了。
明白吗?生:明白。
师:好,现在开始,比一比,看谁状态好。
生各自按要求自学。
师:(出示:阅读后,你知道课文内容了吗?填空题)你只要填括号里的词语。
写完了吗?看看你们写的对不对(出示答案)谁来做小老师带读一下这些词?师:(指“攥”字)谁来读读这个字?师:谁来纠正下?生:zhuàn师:跟着读。
我们用右手的食指在左手的手心里写把这个字写一遍,一边写一边数多少画。
生:20画。
生:23画。
师:给点掌声他。
理解它的意思吧?生:理解。
师:那把你们的手紧紧地攥紧下。
这里还有个多音字,你知道是哪个?生:龟裂。
师:读。
生齐读两遍。
师:“龟裂“这个词什么意思?生:爆裂的意思。
师:爆裂的口子比较大。
就像干旱的田裂开的口子非常大的样子。
谁知道这是谁的手?生:母亲的手。
师: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生:因为她工作很辛苦。
师:(指名读出示的填空题及答案。
)给点掌声她,她的嗓音真甜美。
【评析:教师抓住“攥”字和“龟裂”这两个动词。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赚钱艰难和母亲的工作辛苦。
】三、研读重点,体悟母爱师:同学们,我真的不理解啊,“鼻子一酸”到底是什么感觉啊?生:是想哭的感觉。
生:是慈母情深的感觉。
师:到底什么感觉?生:是想哭的时候鼻子会有点酸。
师:什么情况想哭啊?生:被感动的时候。
生:他拿母亲的钱不好意思。
生:他激动了。
师:但我还是不明白啊,明明我想得失魂落魄的《青年近卫军》终于马上就要买到了,为什么还会鼻子一酸呢?课文中写了答案吗?谁找到了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你真是我的知音,我找的就是这一句。
(出示句子)一起来,齐读。
生:(齐读这句)师:把这句话中最后那个词读好了,这句话就读好了。
生:(齐读这句)师:谁知道“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把耳朵快震聋了。
师:“欲”是什么意思?生:快要。
师:看谁在课文里找得快,哪些声音确实是震耳欲聋。
生:师:母亲为什么大声?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谁再说?生:99页的28段。
母亲却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大声说。
师:母亲为什么大声?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还有吗?生:请大家看到97页第10段。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师:为什么要大声说?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还有吗?生:请大家看到98页27段。
“旁边有个女人停下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师:为什么喊道?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一声声大声问,大声说,大声喊都是因为——生: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在这样的环境,你会想怎么样?生:我会想逃离这个地方。
生:我会戴个耳机。
师:不要听了。
生:我会把工作辞掉。
师:辞掉了,让家里的孩子饿死算了?行不行啊?生:不行。
生:用耳塞塞住。
师:整天堵住耳朵舒服不舒服?生:不舒服。
师:你说生:妈妈,你真辛苦啊!师:我们带着感情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啊,在那一天,你突然发现母亲工作的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昨天母亲工作的环境是——生:震耳欲聋。
师:明天母亲工作的环境还是——生:震耳欲聋。
师:去年、再去年、再再去年,母亲工作的环境都是——读!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师:你有什么感觉啊?生:我很担心妈妈。
师:好孩子。
生:很心酸。
师:很心酸,鼻子一酸。
你说。
生:我想要妈妈换一个工作。
师:行吗?生:不行。
师:想为妈妈想办法。
你说。
生:……师:你真是妈妈的小棉袄。
这么多种滋味放在心里,怎么能不——生:鼻子一酸。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到“鼻子一酸”?生: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师:(出示句子)生读:母亲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师:多少个“立刻”?生:四个。
师:能换词吗?说说你想到的近义词。
想到了的举手。
你说。
生:马上。
师:你说。
生:立马。
师:立马是口语。
你说。
生:立即。
生:一下子。
生:一瞬间。
师:很多很多的近义词。
母亲立即又坐了下去,立即又弯曲了背,一瞬间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一下子又陷入了忙碌。
这样换词好不好?生:不好。
师:你们感觉用“立刻”好。
为啥呢?你的感觉是什么?说说你的感觉。
生:用“立刻”可以表现出母亲工作很忙碌。
师:很忙碌,四个“立刻”叠加在一起。
生:用“立刻”更能表现出母亲在争分夺秒的样子。
师: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
生:争分夺秒。
师:母亲是拼命地干活啊!给点掌声她。
母亲是争分夺秒拼命地干活,请你们带着感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喘不过气来了吧?女生不喘气,一口气读一遍。
女生齐读。
师:作为儿子,看到母亲这么拼命地干活,不禁要问一问:妈妈呀妈妈,你为什么不歇一歇,你为什么不伸个懒腰,你为什么这么忙碌?生:因为妈妈为了工作要撑起一个家。
生:因为妈妈要供起一个家,供我们读书。
生:因为妈妈要养活一个家。
师:妈妈不顾命了。
豁出去了!这是一个什么的妈妈?生:辛劳的妈妈。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来读一遍。
齐。
生齐读句子。
师:这样吧,我来读“立刻”,你们读其它的。
明白了吗?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师:这是一个忙碌劳累的妈妈。
还有哪些地方说明妈妈工作很辛苦的?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背直起来了”齐。
生齐读句子。
师:还不够慢。
女同学一起来,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句子和别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女生齐读。
师:有些同学能带着表情来读。
非常好。
谁发现了这些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说。
生:师:你发现问题了。
很好。
继续说,这些句子和别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这个句子有四个“我的母亲”师:四个“我的母亲”?生:三个。
师:谁再说?生:这段话写了母亲的神态、外貌、动作。
师:下面我来问问题,我们来答,要回答完整。
谁的背直起来了?生: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师:谁转过身来了?生: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师:下一句就是——生: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地望着我。
师:(出示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地望着我。
)女生齐读。
女生齐读。
师:男同学齐。
男生齐读。
师:哪组句子让你感觉更强烈?生:书本里的。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凭着你的感觉。
生:因为体现了母亲工作很劳累。
生:因为它可以体现母亲工作更辛苦。
生:作者是想抒情。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生:看过。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影要用慢镜头吗?生:因为能更好地抒情。
师:生:能看得更认真。
师:感觉到看得更清楚,是吧。
还有没有其它的?生:更能表达情感。
师:你说得真好!生:更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师:对,起强调作用。
既然它是慢镜头,就要慢慢地看清楚,看清楚我的母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生全体闭眼。
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这个镜头,你看到了什么?生:一个弯曲的背。
生:一个正在工作的背。
生:一个劳累的背。
生:一个瘦弱的背。
师:你真疼妈妈。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妈妈的背应当是怎样的?生:肥壮的。
师:健壮的。
生:笔直的。
师:挺拔的。
生:伟大的。
师:这是精神上的背。
生:健康的背。
师:带着妈妈的背挺拔的、笔直的、健康的。
才上眼,你看到母亲怎样的脸?生:满脸皱纹。
生:褐色的脸。
生:不健康的脸。
师:苍白的,是吧?但是,在你的印象中,妈妈的脸是怎样的?生:妈妈的脸是红润的。
师:表扬她。
生:妈妈的脸是美丽的。
生:妈妈的脸是健康的。
生:妈妈的脸是多肉的。
生:妈妈的脸是漂亮的。
师:我们用词要注意,用“红润”比“多肉”好。
再次闭上眼,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眼?生:很多皱纹的眼。
生:眼睛都有黑眼圈了。
师:劳累造成的。
生:布满血丝的眼。
师:但在我印象中,妈妈的眼——生:妈妈的眼是漂亮的。
生:妈妈的眼是亮晶晶的。
生:妈妈的眼是炯炯有神的。
师:对了。
生:妈妈的眼是完好无损的。
师:是精神抖擞的。
生:妈妈的眼睛总是盯着我。
师:同学们,就在那一天,我印象中的妈妈健康的背,红润的脸和精神抖擞的眼再也看不到了,我看到的是——读。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的工作怎么样?生:辛苦的。
生:劳累的。
生:忙碌的。
师:这次我惊奇地发现,我原来健康的母亲变得怎样了?生:瘦弱。
师:正因为这一切,怎能不令我的鼻子一酸呢?这节课上到这,谢谢同学们!【评析:教师抓住“鼻子一酸”、“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和描写母亲动作的两组排比句,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的工作辛苦,赚钱的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