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中国舞蹈史(一)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前言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

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

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第一章原始舞蹈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

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

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2、画中的舞蹈形象二、原始舞蹈的种类1、图腾祭祀2、劳动生产3、战争生活三、原始舞蹈的性质1、强烈的功利目的2、高度的生命情调2、为什么说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本章参考文献:《通史》《路史》《礼记·月令》《山海经·海外西经》《吕氏在秋·仲夏记·古乐》《史记·五帝本纪》《左传·昭十七年》《韩非子·十过》闻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迹考》第二章夏商舞蹈本章要点: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关键性转变。

习管“女乐”是为奴隶主的享乐服务的,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人们在乐舞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萌芽,显示出舞蹈艺术原始状态逐步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

与次同时,舞蹈在原始时期的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使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一、奴隶女乐1、以巨为美2、北里之舞二、祭礼舞蹈与巫1、“通天地四方者为巫”2、舞雩求雨三、纪功舞蹈1、《大》2、《桑林》复习思考题:此阶段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本章参考文献:《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管子》《尸子》《古今图书集成》《盐铁论》《左传·襄十年》《竹书纪年》《庄子·养生主》《史记·殷本纪》第三章两周舞蹈本章要点:本章首先要了解周王朝“制礼作乐”的目的和意义,了解“雅乐”在“礼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六大舞”即为从黄帝始到周武五止的六代“圣王”之纪功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懂得周代的乐舞教育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教育;弄清“礼崩乐坏”与民间乐舞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艺术规律上的原因;了解儒、道、墨三家的基本乐舞观,重点认识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一、“雅乐”的建立与制度化1、乐制与乐治2、《六大舞》3、《六小舞》二、乐舞教育1、仪表气质2、道德精神三、“礼崩乐坏”与民间舞蹈1、“紫之夺珠”2、“市也婆娑”四、宫廷女乐与政治生活1、丽靡鸾翔2、苎罗绝色五、蜡祭与傩祭1、举国若狂2、索室逐疫六、“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1、“乐与政通”2、“为乐非也”3、“大音希声”1、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2、“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3、儒、道乐舞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什么?本章参考文献:《周礼·春宫》《陈乐书》《乐记·宾牟贾》《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论语》《说苑》《左传·襄二十九年》《墨子·非乐》《礼记》《后汉书·礼仪志》《孔子家语》《拾遗记》第四章汉代舞蹈本章要点:本章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民间俗乐舞在汉代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

同时需要了解“百戏”的含义和演出形式,了解舞蹈的汉代是“百戏”的组成部分。

“百戏”的综合性质是使舞蹈深受影响,从而形成汉代舞蹈杂技性技巧的特征。

其次,由于汉代已经有了类似“舞蹈训练班”的经营以及较为普遍的女乐舞蹈活动,促成了为数可观的舞蹈人才的出现,她们高超的舞艺,对于提高汉代的舞蹈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生活中广泛的礼节舞和即兴舞,也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

同时,汉人的舞蹈意识开始成熟,集中体现在傅毅(舞赋)的舞蹈美学观点中。

一、“百戏”舞蹈1、巾袖舞2、道具舞3、杂技舞二、“四夷乐”1、鼓吹乐2、巴渝乐三、即兴舞与礼乐舞1、饮宴起舞四、汉代著名舞人1、戚夫人2、李夫人3、赵飞燕五、汉舞审美特征1、古拙与天真2、柔美与狂欢3、凝重的韵律六、汉舞艺术成就1、纵向继承2、横向吸收复习思考题:1、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汉代舞蹈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本章参考文献:《前汉书·武帝记》《前汉书·东方朔传》《前汉书·西城记》《独异记》《西京赋》《蜀都赋》《南都赋》《舞赋》《乐府诗集》《西经杂记》第五章魏晋南北朝舞蹈本章要点:本章重点了解魏晋南北朝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此期间,社会的动荡、民族和迁徙,促使了中原乐舞文化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墨;同时,玄学之风形成了人们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使其勃发出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切,促成了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变革,奠定了唐代舞蹈金字塔的基石。

一、清商乐舞1、杂舞二、中西乐舞交流1、胡乐胡舞2、融合出新三、唐代舞蹈的奠基1、“软舞”的准备2、“健舞”的先声3、部伎的构架复习思考题:第六章隋唐五代舞蹈本章要点:本章集中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代舞蹈的式样这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空前。

具体需要了解唐代宫廷舞蹈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唐代宫廷“燕乐”含义及功能。

了解“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不同的乐舞类别,了解唐代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宗教舞蹈世俗化的倾向。

认识唐代统治者利用乐舞歌功颂是唐舞高度发展的重要的原因。

懂得唐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于其政治的开朗、经济的繁荣和艺术上的广采博取、立足自我完全不可分的。

同时,也应懂得在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在唐代舞蹈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的必然趋势。

一、宫廷舞蹈1、九、十部乐2、软舞、健舞3、大曲、歌舞戏二、社会生活舞蹈1、元宵百戏2、节日踏歌三、宗教舞蹈1、佛事之舞2、尚仙之舞3、祭祀之舞四、皇家乐舞设施1、太常寺2、教坊3、梨园2、文赋中的乐舞思想六、五代十国舞蹈1、伎人歌舞2、太常雅乐复习思考题:1、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舞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2、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是什么?本章参考文献:《旧唐书·音乐志》《唐会要》《唐诗纪事》《太平广记》《隋书·音乐志》《教坊记》《北里志》《通典·乐章》《乐府杂录》《杜阳杂编》《新唐书·百官志》《南部新书》《津阳门诗》第七章宋元舞蹈本章要点:本章重点掌握宋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转折时期。

宋舞的形式与结构,已同过去的舞蹈有了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是其歌、舞、念、答的结合,使宋舞具有了叙事性、性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其叙事性、情节性、综合性又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来体现。

所以,宋代舞蹈是在对韵味、情趣、意境的追求中,在对本身的赏玩中来表现主观精神境界的。

宋元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宋宫廷“队舞”1、《小儿队舞》2、《女弟子队》二、发间“舞队”2、情节类3、道具类三、元宫廷乐舞1、“乐队”2、十六天魔舞四、杂剧中的舞蹈1、剧情舞蹈2、纯舞表演复习思考题:1、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2、宋元舞蹈的意义何在?参考书目:《武林旧事》《梦溪笔谈》《元典章》《辍耕录》《陈乐书》《元史·刑法志》《宋诗纪事》《宋史·乐志》《新元史·乐志》《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盛录》《续文献通考》第八章明清舞蹈本章要点: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戏曲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新形式,在戏曲舞蹈里,舞蹈的传统和某些精华被保留下来,并在一整套严格规范下进行表演,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都在非常强,远远不是过去的舞蹈能与之抗衡的。

戏曲舞蹈的虚拟表演,使戏曲的舞台时空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灵活性而显示出高度的自由,故中国戏曲舞蹈虽然程式严明,却于谨严中见丰富、于套路中显变化,以有限的舞台时空展不无限的舞台意象,此乃戏曲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

另外,本章还要求学生懂得,明代朱载的“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是中国舞蹈形式特征及意象精神的高度总结。

一、皇宫乐舞2、祭祀乐舞二、戏曲舞蹈1、“以歌舞演故事”2、艺术特征三、民俗舞蹈1、汉族民间舞蹈2、兄弟民族舞蹈四、纯舞余绪1、惊鸿舞《观音》2、小娥擅“凌波”五、舞学舞谱1、“转之一字,众妙之门”2、舞谱舞图复习思考题:1、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2、朱载“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命题其意义何在?本章参考文献:《明史·乐志》《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史稿·乐志》《皇朝通典》《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附课时分配表中国舞蹈史(二)前言中国舞蹈源远流长,根叶深茂。

它随着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至今天,又将从今天流向未来。

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保存了数千年中华舞蹈的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发展。

虽然兴衰荣枯时有起伏曲折,但历史向我们证实:舞史悠悠、舞星灿烂、舞学精深的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它还以博大的胸怀,归纳百川、荟萃中外,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多元并存、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态势,翘首以待新世纪的到来!一、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史》是联接中国古代舞蹈史和舞蹈现状的一条纽带。

百年沧桑、几度枯荣,有成功亦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实在是当代舞蹈家们不可缺少的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了解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史实,而且要从这些史实中认识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舞蹈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