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教学目的、任务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第二部分讲授内容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二、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一、主要设计师(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四)赖特(Frank Wright)(五)阿尔托(A.Alto)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一)荷“风格派”运动(二)表现主义(三)德意志制造同盟(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

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一、课程改革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一、改革:二、教师:拜尔、布劳耶、斯密特、斯托兹、谢帕等留校任教,聘迈耶和凡德罗。

三、设计成果四、突出事件五、衰落:最终迈耶于1930年被赶走,密斯上台。

六、传播:包豪斯链(Bauhuase)(一)格氏:哈佛大学建筑系/TAC(二)密斯:伊利罗斯理工学院建筑系(三)阿尔帕斯:耶鲁大学/美国平面设计教育结构改造计划(四)马克斯·比尔(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第四章美国工业设计与消费社会设计的形成第一节背景及要点一、特点(一)较单纯的商业化定位(二)工业设计职业化最早(三)设计师与欧洲同行的背景不同(四)设计中合作性强,强调与市场、客户的关系(五)设计涉及面极广,形式瞬变----从小器具到大型交通工具(六)重表现技巧而轻视设计观念和文化内涵,重外形而轻视功能和性能第二节主要风格(一)流线形风格(二)有计划废止制度(三)代表人物:Walter Teague Raymond Loewy Norman Bel Gedde Henry Dreyfess (四)大工业设计.第三节重要事件(一)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超现实主义设计出现(二)1939年纽约国际博览会,流线形运动的最大一次会展,重点强调了工业设计观念第五章二战前后欧洲工业设计的发展第一节工业设计的职业化、体系化、制度化第二节技术上的影响因素一、制造技术、材料、能源等方面的进步----降低成本和服务平民;二、大批量生产的规模化----高效率与自动化和设计目标指向大企业;三、半导体、电脑的出现和微型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低成本、小型化、短周期和自由外形成为可能;四、金属冲压成形技术和合成材料如塑料等的大量运用----自由的可塑形式。

第三节设计思路的四个阶段一、20——30年代的功能至上原则和冷静、简单、统一的理性态度;二、德意西独裁时期和战时的政治精神象征型与实用主义并列;三、战后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化——对人体工学的过分迷恋阶段;四、6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的有机形式是人文主义和艺术性的回归。

第四节战后欧美设计的共同特点一、功能要求为中心,产品外形必须有利于功能表达(使用者能通过外形了解功能);二、简洁、准确的理性化形式,摒弃装饰主义趋势。

第五节企业形象与设计一、欧洲各国的设计特点初探二、意大利---夸张的个性三、荷兰设计与PHILIPS四、德国设计第六章 ULM学院的解决方式第一节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通用体”第二节北欧风格----人情化与地方功能主义的继续代表人物:Frank Pick Herbert Read第七章“丰裕社会”时期的设计第一节“用完即弃”消费主义和汽车文化一、POP运动二、Victor Papanek《为真实世界的设计》第二节人体工学(人机工学)的主导一、人造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二、对于人类工作和活动过程的设计;三、对于服务的设计;四、对于人类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

(一)研究内容:1、本体概念;2、信息输入;3、人类的输入输出系统;4、环境与安排。

(二)目的:提高工作和活动的效率和效应;保证和提高人类追求的某种价值,如卫生、安全、满足等。

(三)历程:机械时代(1750—1890年);技术革命时代(1870—1945年)为人思维阶段(1945年--)第三节美国设计一、代表团体与人物:艾里奥特诺伊斯(Eliot Noyes)拉尔夫那达(Ralph Nader)Cranbrook艺术学院——美国家具设计的摇篮,培养了象小沙里宁(Eliel Saarinen) 、伊姆斯夫妇(Chales Eames&Ray Eames)、哈里别托利亚(Harry Bertoia)、魏斯、弗罗伦斯舒斯特(诺尔夫人)这样的设计大师。

二、诺尔系统其设计哲学伊姆斯夫妇(Chales Eames&Ray Eames)小沙里宁(Eliel Saarinen)别托利亚第四节意大利设计经过1956——1965的经济奇迹时期,意大利在强有力的企业管理集团和软弱无力的工会并置的社会背景下也同其他欧美强国一样步入“丰裕社会”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意大利路线”的设计方式功不可没,它是高技术与艺术灵感和手工艺传统同步发展的表象。

设计界尤其鼓吹“艺术”术语,把设计形式的情感需求放得很高,还将其作为民族的文化观念之一。

第八章代表人物及团体第一节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第二节芬兰设计第三节西班牙设计一、La Movida运动二、设计面貌:自由个性风格与多元文化交织,现代主义色彩与有机风格混合(一)建筑师奥扎(Francisco Oiza)和莫尼奥(Rafael Moneo)(二)工业设计起步较晚鲁斯卡(Josep Lusca)►(三)平面设计方面则有萨图(Enric Satue,有一些三维风格)、巴迪亚(Ricard Badia)、桑切斯(America Sanchez)、科伯斯(Fernando Cobos)等。

第九章现代主义以后第一节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詹克斯(Charles Jencks)和文丘里(Robert Venturi)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权威。

前者还是最早在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的人,后者则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主街”和“66号公路”的争论和一系列建筑设计尝试。

另外还有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新看法,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也对它作了系统的论述。

一、在斯特恩(Robert Stern)的《现代经典主义》一书中将此流派分为以下几种:(一)嘲弄式古典主义(二)潜伏的古典主义(三)原教旨古典主义(四)规范古典主义(五)现代传统主义二、在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中,他将他开导的流派分为:(一)基本的古典主义(二)复兴的古典主义(三)都市的古典主义(四)折衷的古典主义三、代表人物和团体(一)文丘里——1966年著有《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认为应该运用历史符号来改革被现代主义主宰的建筑世界。

他在1969年又针对密斯的“少即是多”的提出“少则烦”的口号,并实践了自宅的设计,后又设计了费城养老院大楼。

1972年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设计师应广泛吸收当代社会中各式文化现象和特点,并在文中将建筑分为“鸭子”(冷漠的单一的缺乏时代感的)和“装饰外壳”(采用良好服务目的的装饰手段的)。

(二)摩尔(Charles Moore)(三)“纽约五人组”(四)约翰逊(Philip Johnson)(五)矶崎新(Arata Isozaki)(六)法列尔(Terry Farrell)(七)斯特林(James Stirling)(八)Taft建筑设计事务所(九)博塔(Mario Botta)——瑞士人(十)罗西(Aldo Rossi)(十一)另外还有罗什(Kevin Roche)西班牙的莫尼奥(Rafael Moneo)、加利(Miguel Garay)等。

第二节高科技风格以福斯特、罗杰斯和皮亚杰为代表的崇拜工业技术构件形式的建筑风格。

他们常把制作精美的管件等暴露在外,建筑就象一个被剥了皮的机器内胆。

代表作有香港汇丰银行大楼、篷皮杜艺术中心和伦敦劳埃德大厦。

第三节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最早在1967年就由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了。

但设计上的解构主义则是80年代的事了。

一、代表人物:(一)盖里(Flank Gehry)(二)艾森曼另外该流派还有屈米(Bernard Tschumi)、本尼什(Behnisch)等。

第四节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作为现代主义的衣钵延续,也为了与肤浅而艳俗的后现代主义相对抗,新现代主义在保持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的基础上,在功能与理性的基础上开始强调结构的个性表现力和精神象征意味了。

第十章代表人物和团体:第一节代表人物一、佩里(Cesar Pelli)二、贝聿铭三、鲁道夫四、霍尔(Steven Holl)第二节 Arquitectonica设计集团第三节新世界的产品设计社会生产的主流还是稳定的批量生产的大众化产品形式,与此并行的还有不少前卫设计者的探索性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