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小学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PPT课件
中小学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PPT课件
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⑵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 告制度;⑶学生晨检制度; ⑷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⑸复课证明查验制度;⑹学生健 康管理制度;⑺学生免疫规划的管理制度;⑻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制度;(9)通风、 消毒等制度。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4、《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
等)的预防。 水平四(初中阶段)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
乙(丙)型肝炎等);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水平五(高中阶段)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5、《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GB /T18206-2011)
A2.2水平一(小学1年级-2年级)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B2.2.3水平二(小学3年级-4年级)常见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 C2.2.2水平三(小学5年级-6年级)了解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
和追踪等工作,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内容。”。
三、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
1、麻疹
1.1 基本知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 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 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 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传染源:病人,麻疹病毒只感染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 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 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 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主要是1岁-15岁的儿童。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病较多。 潜伏期:正常情况下约10天(6-18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隔离期: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因此至少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发症还要延长 至出疹后10天。密切接触者(病人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5天,与其学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家庭成 员)医学观察14天。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 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4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属监测管理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
管. 理方法进行管理。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然和社会因素
易感人群
一、概述
3、法定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
甲类(2种):
鼠疫、霍乱:属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 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属严格管理传染病。 对乙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炭疽中的肺炭疽这两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
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
或者讲座。
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做好急、慢性传染病的预
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
目录
一、传染病知识概述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三、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 四、学校传染病防控要求 五、不同类别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七、学校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活动策划思路
一、概述
1、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朊毒 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 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过程
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水平一(小学1年级-2年级) 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水平二(小学3年级-4年级)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
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水平三(小学5年级-6年级)疾病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
5
.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3、《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GB 28932-2012)
4.3规定 学校每年应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并予以落实,同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 4.4规定 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保证各项传染病预防控
制工作的落实。急预案和相关制度:⑴传染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第十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 有关情况。 第七十七条规定,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 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肝炎等)的预防。 D2.2水平四(初中阶段)乙型脑炎的预防;结核病防治基本知识;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艾滋病防
治基本知识。 E2.2.1水平五(高中阶段)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
6、《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制定
《规范》明确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的职责; 要求学校“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加强日常晨检、因病缺课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