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讨论: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导入新课:
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西方列强利用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是其主要手段。
列强的经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甲午战争以前,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这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讲授新课:
一、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目的: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西方国家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巩固、扩展已获取的侵略权益,使其产品真正占有中国市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遂为列强千方百计获取的目标。
过程:(让学生总结)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趁镇压小刀会起义之机,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要求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④《天津条约》规定海关值百抽五的原则。
⑤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操纵了近一个世纪。
(赫德,字鹭宾。
讲得一口极好的京腔,也识汉文,仰慕中华文化。
是个中国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熟悉。
还熟悉中国官场的套路,与满清高官往来自如,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46年。
穿二品补服,红顶花翎的大帽子后面还装了一根乌油油的大辫子。
赫德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很大,他曾给他的英国朋友写信吹嘘道:“在中国我所主持的工作虽然叫海关,但其范围甚广……而最重要的是它的领导权必然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他曾写一奏折《局外旁观论》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
还经手清政府的对外借款。
死后,清政府还追封他为“太子少保。
”)
危害: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
海关是国家的大门,中
国海关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
商品,掠夺原料。
练习:
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最重要目标是()
A.攫取海关管理权B.取得内河航运权
C.获取领事裁判权D.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及影响
1.主要方式:(让学生总结)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此外,贩卖华工、早期的资本输出也是列强侵华的方式。
2.影响:
走私鸦片:虽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意鸦片以“洋药”名义进口,但为逃税,外国鸦片贩子仍猖狂走私,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加重人民负担。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865年,在正当对外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入超。
中国出口商品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贩卖华工:中国丧失大量劳动力
早期资本输出:
①办洋行:鸦片战争后大量出现,上海、天津居多,成为列强对华倾销商
品、掠夺原料的基地。
②开银行:开银行,输出资本;由于中国没有自己开办的银行,中国金融
业为外国独占。
③经营轮船公司:60年代开始,很快垄断了中国远洋和内河的航运。
④设工厂:鸦片战争后,建立大量船坞和工厂,直接影响中国手工业的发
展,造成了中国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
#早期的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为其提供了技术人才的准备。
课堂思考:结合世界史分析19世纪中期列强加剧经济侵略的原因
①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
量特权,为其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通商口岸、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等)
②随着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它对外国经济势力
的入侵的抵制作用愈来愈弱。
③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更加便利了他们对华的经济侵略。
④西方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经济普遍迅速发展,对原料及市场需求
更加迫切。
小结:列强商品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列强商品倾销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列强商品倾销冲击了东南沿海的家庭棉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开设工厂,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无产阶级。
列强商品倾销,掠夺了大量财富,改变了中英贸易关系,1865年,在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逆差,此后,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练习: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分析:此题是2000年高考历史试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旨在考查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洋商的垄断收购。
而洋商在收购过程中往往操纵市场,压低价格,所以它不可能扭转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然而,由于洋商的大量收购,使中国农村的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到市场,从而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反过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答案为A。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3.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
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都大折本”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4.总理衙门答应外国侵略者关于“各口划一管理”的规定,将上海海关的管理体制方法,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这表明
A.外国开始控制中国海关
B.中国海关管理权完全丧失
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D.外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