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8年第10期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赵培强,陈明霞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 [关键词]优先区;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祁连山 【摘要]选取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区域为研究区域,以2010和2015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资源为数据 源,利用ArcGIS技术,采用生态景观转移矩阵和生态号观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景观特征 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域I级生态景观格局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受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生态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但景观类型总体表 现比较稳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不明显。 [中图分类号]P901;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8)10—0044—05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j,探索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 发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 变间关系,进而对景观格局变化方向、过程和效应进行 调控 一 。景观格局在生态系统中功能十分重要,良 好的景观格局是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景观格局中 斑块的类型、大小、形态、组合、动态变化等对生物多样 性的发展影响较大 ,因此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对区 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区域物种资源丰富,珍 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繁多,是我国西北地 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具有很高的价值。2015年原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划定 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包括祁连山地 区。本研究选取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 下简称“优先区”)甘肃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遥 [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类项目(A2014-011) 感解译技术,分析研究优先区甘肃区域5年间生态景 观格局动态变化,旨在为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 划和生态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 区,甘肃省西部与青海省东北部交界处,总面积 100 463 km ,涉及甘肃省和青海省的l8个县(区、 市),包括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区甘肃境内总 面积65 525.63 km ,涉及兰州、金昌、武威、张掖、酒泉 5个市13个县(区、市),包括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共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昌马河省级自然保 护区、甘肃瓜州县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 然保护区,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流、湖泊、耕地 和城市等多种生态景观,构成了复杂的生态景观格局。 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境内范围见表1。
护,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喷雾时间和喷雾量,扦插到 长出幼根这一时期一定要随时保持插穗叶面湿润;四 是所剪插条的质量和扦插技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 扦插生根率,带顶梢的枝条扦插成活率高,中段粗度适 中的枝条成活率不及顶梢枝条,太粗或太细的枝条生 根率均很低,扦插时未压实、未接触到基质、基部有损 伤的插穗均不能生根;五是沙棘嫩枝扦插当年生长时 间较短,不适宜进行移植培育大苗,因此7月上旬嫩枝 扦插的苗可不必移植,让其在沙盘继续生长,至11月 上旬再从沙盘移出假植,来年直接定植大田,不但成活 率大大提高,而且省略了苗圃移栽育苗这一环节,既节 省苗圃地,又省时省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忠,邰源临,李永海,等.砒砂岩区沙棘生态控制系统工程 及产业化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26.
[作者简介]闫晓玲(1967一),女,甘肃镇原县人,教授级高级 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8—04-20 (责任编辑徐素霞) 赵培强等: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45· 表1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境内范围 行政区域 具体范围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2010和2015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 要信息源,结合研究区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 图和1:5万地形图,在ArcGIS 10.2.1下对经校正的两 期影像分别进行裁剪处理,建立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人 机交互式目视解译,生成研究区域景观类型图,并分析 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参考研究区域土地利用 和覆盖特点,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结合野外 调查,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为6种I级生态景观(森 林一灌丛、草地、农田、湿地、城镇、荒漠一裸地)和19种 Ⅱ级生态景观(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灌 丛、稀疏林、稀疏灌丛、草原、草甸、草地、园地、耕地、湿 地、湖泊、河流、城市绿地、建设用地、裸地、荒漠、冰川) 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 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 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 采用景观格局转移矩阵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1 n],分 析景观格局变化形式及景观类型的转换信息。 2.2.2景观特征分析方法 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变化运用景观生 态学中的景观指数法进行分析,选取斑块数(ⅣP)、边 界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MPS)、类斑块平均面积 (MPST)、聚集度指数(CONT)5个景观指数,利用地理 信息系统平台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ST进行分析 12-141。 (1)斑块数(Ⅳ尸)。该指标用来衡量目标景观的复 杂程度,斑块数量越多说明景观构成越复杂。 NP=N (1) 式中:ⅣP表示整个景观或单一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 Ⅳ为≥1的自然数,N=1时可认为整个景观只有一个 斑块。 (2)边界密度(ED)。边界密度也称为边缘密度, 包括景观总体边缘密度(或称景观边缘密度)和景观 要素边缘密度(简称类斑边缘密度),它是从边形特征 描述景观破碎化程度,边界密度越高说明斑块破碎化 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ED=E/A (2) 式中:ED为边界密度;E为边界总长度;A为景观总面 积。 (3)平均斑块面积(MPS)。该指标可以用于衡量 景观总体完整性和破碎化程度,平均斑块面积大说明 景观较完整,破碎化程度较低。计算公式为 MPS=A/N (3) 式中:MPS为平均斑块面积;A为景观总面积;N为斑 块数量。 (4)类斑块平均面积(MPST)。它是景观中第i类 景观要素面积的算数平均值,反映该类景观要素斑块 规模的平均水平,平均面积最大的类可以说明区域景 观的主要特征,每一类的平均面积则说明该类在景观 中的完整性。计算公式为
—— 1 Ni A = 1∑A (4)
’i』 1 式中:A 为景观中第i类景观要素面积的算术平均值; 为第 类景观要素的斑块总数;A 沩第i类景观要素 第 个斑块的面积。 (5)聚集度指数(CONT)。反映景观中不同斑块 类型的非随机性或聚集程度。聚集度指数越高说明景 观完整性越好,相对的破碎化程度越低,计算公式为
c:c +∑∑In P (5) 式中:C为聚集度指数;C 为最大聚集度指数;/Z为景 观中斑块类型总数;P 为斑块类型i与 相邻的概率。
3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1 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分析 在GIS支持下,将获得的研究区两个时期的I级、 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数据通过转移矩阵的方式 进行统计分析。I级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见表2。 由表2可知,研究区两个监测时期6种I级生态 景观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草地、 农田、湿地、荒漠一裸地4种I级生态景观发生了矩阵 ·46·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8年第lO期 转出,局部面积转移为其他生态景观,也有其他生态景 观的转入,其中草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为农田、湿地、 城镇和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农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 为森林一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景观,湿地生态景观局 部转变为草地、农田和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荒漠一裸 地生态景观局部转变为草地、农田、湿地和城镇生态景 观;森林一灌丛、城镇2种I级生态景观相对稳定,没 有发生矩阵转出,但由于其他生态景观的转入,景观格 局也发生了变化,面积有所增大。 由Ⅱ级生态景观格局转移矩阵(略)可知,研究区 两个监测时期19种Ⅱ级生态景观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但景观格局发生了变化。Ⅱ级生态景观中,阔叶林、针 阔混交林、阔叶灌丛、稀疏林、稀疏灌丛、园地、城市绿 地7种生态景观格局表现稳定,没有发生矩阵转移;其 余l2种生态景观格局相对不稳定,发生了矩阵转移, 其中针叶林、草甸、河流、建设用地4种生态景观没有 发生矩阵转出,只有其他景观面积转入,而草原、草地、 耕地、湿地、湖泊、裸地、荒漠、冰川8种生态景观既发 生了矩阵转出,又有其他生态景观面积转入。发生矩 阵转出的8种生态景观中,草原有O.48 km 转移为耕 地,0.0l km 转移为湖泊,0.36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极 少量转移为荒漠;草地有678.70 km 转移为草甸, 12.42 km 转移为耕地,O.67 km。转移为湖泊,2.26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0.19 km 转移为荒漠,极少量转移为 裸地;耕地有2.17 km 转移为针叶林,0.15 km 转移为 草原,0.06 km 转移为湖泊,极少量转移为建设用地; 湿地有0.05 km 转移为荒漠;湖泊有O.08 km 转移为 草原,0.15 km 转移为草甸,O.64 km 转移为草地,O.49 km 转移为耕地,2.52 km 转移为湿地,1.91 km 转移为 河流,11.59 km 转移为荒漠;裸地有13.66 km 转移为 冰川;荒漠有0.62 km 转移为草地,2.44 km 转移为耕 地,0.09 km 转移为湿地,0.88 km 转移为湖泊,2.25 km 转移为建设用地;冰川有7.92 km 转移为裸地。 3.1.2 生态景观格局转移强度分析 在GIS支持下,对研究区两个监测时期的I、Ⅱ级 生态景观面积进行统计,分析5年间I级、Ⅱ级生态景
观格局动态变化强度,具体结果见图1、2。 鲁 — 一
嘎
昌 - 、
鹱
:_草地一湿地
_ -
森林~豳a2i{1 城镇荒漠一 灌丛 裸地
图1 I级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强度 .-.莩….. .
萋 甚-薰委囊莲薹 萋 图2 Ⅱ级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强度 图1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I级生态景观 中,森林一灌丛、农田、城镇、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格局 面积增大,草地、湿地生态景观格局面积减少;从生态 景观转移强度分析,湿地、城镇、荒漠一裸地生态景观 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大,森林一灌丛、草地、农田生态 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小;从生态景观转移面积占 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析,6种生态景观格局转移面积 在0.53~11.28 km 之间,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0.000 8%~0.017 2%,占比很小,说明研究区I级生态 景观格局总体表现稳定。 图2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Ⅱ级生态景观 中有12种生态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其中针叶林、草甸、 耕地、湿地、河流、建设用地、荒漠、冰川I 8种生态景观 格局面积增大,草原、草地、湖泊、裸地4种生态景观格 局面积减少;从生态景观转移强度分析,草甸、草地生 态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大,针叶林、草原、耕地、湿 地、河流、建设用地、荒漠、冰川、湖?自、裸地l0种生态 景观格局转移强度相对较小;从生态景观转移面积占 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析,12种生态景观格局转移面积 在0.34~693.6 km 之间,占优先区总面积的0.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