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师范大学 美国文选论文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

湖北师范大学 美国文选论文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美国梦”从广义上讲,指作为”民主,平等,自由”国家的理想;从狭义上讲,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美国梦作为美国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美国人民特殊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的主题。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18~19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

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

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

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

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

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

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乐观主义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乐观主义" 选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代表.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在家中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父亲是从事蜡烛和肥皂制造的小商人。

富兰克林少年时进过两年学校,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2岁时,父亲让他到哥哥的印刷铺里当学徒。

学徒的日子是艰难的,然而,他却利用学徒的闲暇时间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通过自学能熟练地运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1726年,富兰克林开始在费城独立经营印刷工厂。

从此,富兰克林的事业生涯开始蒸蒸日上,开始创造一个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他印刷并发行影响巨大的《宾夕法尼亚报》;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而当美国制宪会议因为联邦体制问题争论不休时,富兰克林又欣然前往,进行调解。

1771年,他出版了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富兰克林自传》。

这本书生动地记叙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告诫年轻人积极向上,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富兰克林既相信社会秩序又信奉人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既渴望社会安定又向往为革命献身, 这种矛盾的信念及乐观主义思想正是美国梦开始时期也是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的写照.事实上, 18 世纪新英格兰移民们乘坐早期的"五月花号" 穿越大西洋来到马里兰的时候,美国梦就已悄悄萌芽. 美国土地广袤, 人口稀少, 移民们欣喜地发现这片新大陆正是他们梦想中的乐土.这些移民们, 其中大部分为清教徒. 作为 "上帝的选民",他们基于《圣经》的教诲, 决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建造心中的伊甸园.他们谨遵严格的宗教和道德—清教信条,给美国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殖民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始终未能挫败他们的斗志, 在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他们反而更加坚强, 随时准备迎接生活中的不幸和失败.清教徒的这种精神也正是美国人积极乐观, 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根源.清教徒们梦想着用战无不胜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重新找回失去的天堂. 有了这样的使命感, 他们即使在人生遭遇低谷的时候也能够以乐观主义来面对.清教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这种乐观尤其体现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最早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之一,它真实地记录了富兰克林早年的生活,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出身寒微,毫无社会地位的穷小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跻身上层社会,获得成功的神话.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是清教精神.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 他们限制享乐甚至消费行为, 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珍视信誉, 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实守信,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 担当社会责任, 扶持社会公正, 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 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 都具有排除万难, 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 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多.《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我们看到, 在书中, 富兰克林对清教思想的有机的吸收, 对自然神论辩证的利用, 对一切宗教的理性思辨使他形成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仁慈宽容的观念和理性实用的道德观, 由此实现了宗教理念下的道德自我完善.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让我们看到了富兰克林对美国的信心.富兰克林相信, 一个具有 "十三条美德" 的人必将创造奇迹, 成就伟业.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 人人都可以通过辛勤工作而获得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教徒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就没有美国的强大和繁荣.纵观200多年的美国文学史,应当承认,美国梦作为美国人民的一种精神追求,自有其合理内涵。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历史的进程是一致的,它在美国历史的进程中曾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美国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在北美大觉醒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美国式的民主理想,它的哲学基础实质上就是欧洲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欧洲经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步入理性时代,人文主义者在鞭挞中世纪的蒙昧主义与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宣扬人道主义的同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人们争取自由生活以及实现个人欲望的权利。

这些思想对美国的大觉醒运动影响极为深远,其直接影响就是使美国孕育出一种民主精神,在人民中间孕育出一种反对精神压迫与反对盲目服从的革命精神。

这不仅强化了美国人民的个体意识,更加强了美国人民的独立意识和民族意识,大觉醒运动一方面为美国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同时也激起了美国梦的诞生。

其次,美国梦之所以激动人心,还因为它包容着一种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和人人均可发财致富的幻想。

锐意进取的精神。

当然不是美国民族独具的品质,但它在美国民族那里表现得相当突出。

美国民族是从欧洲等其他大陆迁入美国的,这种地域大迁移,首先赋予美国民族以冒险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最初前往北美大陆的欧洲移民,大多是因为不堪本国的压迫,来到这里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与大自然作殊死搏斗的过程中,他们生成了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争取良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而这种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最终以一种显著的优良品质融入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之中,自然也成为美国梦的内容之一。

“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然而,恰恰是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使‘美国梦’也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

沃肖尔在他的文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中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风气这几十年的变化。

在现当代美国社会,异化的特点就是个人开始丧失主体性,丧失精神自由,丧失个性,甚至连人性都趋于分裂,物质意义上美国梦的实现并没有给个人提供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温馨港湾,何况异化世界也使物质意义上的美国梦都难以实现。

美国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就个人而言,它既指物质领域追求财富、金钱‘地位荣誉等,也指精神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完善。

在美国梦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个体拼命地追寻,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现实社会中的异化力量也愈来愈庞大,这种异化力量既能阻碍个人物质意义上美国梦的实现,也使部分实现物质意义上美国梦的个人难以实现精神上的美国梦,反而代之以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更进一步异化,个人面对一切异化力量,不仅发生了外在形态的变化,也表现为更严重的精神世界扭曲的现象,结论诸多的异化力量伴随着多元美国梦的实现过程。

美国梦这一文化精神无限的诱惑力促使人们不停地追求。

在征服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美国人也的确证实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也发挥了作为主体的巨大威力,推进了文明进步。

然而,物质文明的单维度发展并没有使他们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反面代之以自我的失落和精神自由的丧失。

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异化力量不仅阻止其难以实现,更异化了人的精神世界。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学,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有着其特有的魅力;然而,在不同的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是表现美国梦的实现,或是美国梦的扭曲,或是美国梦的幻火,抑或是解构美国梦。

而且,美国文学发展到如今,美国梦仍在继续着。

了解美国文学中不同的美国梦,对于了解美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1] 史敏.”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悲剧性”美国梦”主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66-70.[2] 吴俊龙.幻灭中的重生贬抑下的褒扬——从盖茨比之死看菲茨杰拉德对美国梦的矛盾心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134--220.[3] 肖东波,唐俊.《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76--77.[4] 任虎军,严启刚.道德•死亡•再生——《堂吉诃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探析.[J].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2004(6):92--95.[5] 张欲晓.一曲”美国梦”破灭的挽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评析[J].辽宁财经大学学报.2004(5).16--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