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导言
➢ 国家重视,统筹规划,中医内科学科学发展 ➢ 百家争鸣,学科分级,中医内科学繁荣发展
18
➢ 新技术、新方法使用,中医内科学迅速发展 ➢ 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H1N1
四个省,11家医院 年龄19(15-69) H1N1病程34.5h(18-48)
疗程: 5天 主要指标:退热时间 次要指标:病毒转阴;症状积分 测量时点:4h/次,测6次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虽然不如硝酸酯类药物 速效、强效,但作用缓和、持久,一般4周后可达到 明显疗效 没有硝酸酯类药物的头痛、颜面潮红、心悸等副作 用及,且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心功能,诱导 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力,提高 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等作用
23
通心络干预PCI术后无复流研究
11
3. 丰富阶段(两晋至唐宋时期)
➢ 中医内科学理论、诊疗水平充实提高(医学著作) 病因学:《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病、瘿病等病因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等病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分类
12
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784条症状,淋证症状描述
《外台秘要》——消渴的症状描述 传染病症状学论述:伤寒、疟疾、肺痨等 内伤杂病症状学论述:中风、痹病、心痛、虚劳等
5
一、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及范围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 运用 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阐述 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 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6
性质:
➢ 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 床医学等专业的主要课程
➢ 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开门课,是中医 临床各科的基础
➢ 反映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7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 范围:
脏腑病证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脑系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8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萌芽阶段:商、周时期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五个阶段
丰富阶段:两晋至宋、唐时期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发展阶段:现代
0.12
0.1
1h 2h 6h 12h 24h
25
治疗组 对照组
24h ST段完全回落率
70
65.74
P<0.01
60
50
50
40.74
40
29.73
34.23 38.74
42.34 45.95
30
34.26
通心络明显改善PCI术后24h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和完全 回落率,减少心肌无复流
不同时间点ST段回落幅度分析
0.3
0.27
0.28
P<0.01
0.26
0.22 0.24
0.24
P<0.05
0.22
0.21
0.2 0.19 0.18 0.16 0.14 0.15
P<0.05
0.治疗学: 《备急千金要方》——苦参、槟榔、谷皮的使用 《肘后备急方》——青蒿、海藻、昆布的使用 政府颁布内科方书: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
14
➢ 医学流派形成,学术理论创新(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东垣
火热病机 主汗吐下
重脾胃
寒凉派 攻邪派 补土派
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退热时间
空白组: 奥司他韦: 中药组: 奥司他韦+中药:
26h,[24,33] 减少34%* 减少37%* 减少47%*
*与空白对照比P<0.001
Ann Intern Med. 2011;155:217-225.
复方丹参治疗心绞痛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
心电图改善结果 (ECG improvement)
纳入30个临床试验 患者共 3974人
复方丹参方治疗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与硝酸酯类相比在改善心绞痛症 状、心肌缺血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伴发症状等方面显示出一 定的优势 不良事件(胃部不适)少,且较轻微,耐受性较好
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 Ⅱ期临床研究结果
22
复方丹参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特色和优势
“无复流仍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巨大挑战。” “目前没有一种单一药物能够预防或治疗无复流。”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8,29:1795)
血管支架
冠脉再通≠心肌灌注
? 通心络
24
微血管损伤
心肌组织无复流发生率37%-43%
左室扩张、心衰、猝死等
Ku DD. Science, 1982. 218: 576-578 Refflemann,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2,283:1099-1107 circulation,1999.100: 451-456
15
4.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 医学著作: 《内科摘要》:最早用“内科”命名的著作 以内科为主体的医学著作繁多:《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医宗金鉴》……
16
温病学派形成: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吴 鞠 通
•叶天士《温热论》 •吴鞠通《温病条辨》 •薛生白《湿热病篇》 •王孟英《温热经纬》
5. 发展阶段(现代)特点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一般处理原则和抢
救原则 了解重点疾病的研究现状 掌握学习、研究方法,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临床科研
的能力。
4
主要内容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及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方法 四、中医内科学疾病辨治方法 五、 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介绍
9
1.萌芽阶段(商、周时期) ➢ 甲骨文:疾首、疾身、疾足、风疾、疟疾、蛊等; ➢ 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 医学进行分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
10
2.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医学著作: 《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散在记载 《黄帝内经》:200多种内科疾病因机、治则、预后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完备,辨治体系完整
LOGO
中医内科学 总 论(上)
1
学习目的 ➢了解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发展简史 及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 ➢领会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学习要点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
3
学习要求
根据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遵 循“早临床,多临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