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优质课件


读一读:他用弯曲. (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 (qǔ)。
理解词语
【均匀】 【痕迹】 【牢固】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结实;坚固。
物体留下的印儿。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 间的间隔相等。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 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蜗牛 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 发洪水。
学习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
的特点。(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 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细丝是慢慢的变化的, 从而说明作者坚持观察,认真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 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 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认
jūn

bǐng





wěi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qū (弯!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触角。
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把脚的样子比 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 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 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 坚固 )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 鲜嫩 )
••
2.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
••
的爪子。
( 细心 )
3.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渐渐 )
••
10 爬山虎的脚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 向上爬的。
我会写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 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 习惯。
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g
jūn yún
( 操场 ) kòng xì
( 均匀 ) jiān gù
( 空隙 )
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风轻轻 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动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 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 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 一点空隙。”
思考: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 爬山虎的脚。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
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 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 脚一脚地往上爬。
读一读,用“ ”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吗?为什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
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 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10 爬山虎的脚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植物资源”共享会
你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的脚是什么样子 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 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 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 小说《倪焕之》。
学生通过辨析,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明白了叶老先生观察的仔细 和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课文,感情自然就出来了。
原来爬山虎就是 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的,有一股不断向上 的攀爬劲呀!
根据课文,填一填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茎上生出六七根细丝→( 细丝头上变成圆片、巴住墙) →( 把嫩茎拉紧贴着墙 )
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入注
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嫩红
嫩绿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长刚大了的叶子 长 出 来 的 叶 子
课文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找出 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 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 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 地长出新脚。
如何品析动词
经典课文中的字、词往往在“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背景下诞生。 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老就是通过:“触、变、巴、拉、贴” 这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具体的。
方法:我们在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时候采用换词法,把“触、变、 巴、拉、贴”换成 “碰、长出、扶、牵、靠”让学生辨析这样换好 不好,为什么?
讨论交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爬山虎长在哪里? 爬山虎长在墙上和屋顶上。
我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 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从“满是”、“占了”体会到爬山虎长得多而茂盛。显 示出勃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相关主题